百善孝为先。
什么是孝?孝的第一要义是善事父母。《论语·为政》:“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孝就是不要违背礼节)’。”《古代汉语大词典》:“《新书·道术》:‘子爱利亲谓之孝(儿女所喜好的对父母有好处,就是孝)’。”《孝经》将孝的内容分为三六九等,对庶人(没有官爵的平民)的孝道规范的内容是:“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这就是说,能做到利用自然的季节,认清土地的高下优劣,节省俭约,以此来孝养父母,庶人就尽到孝道了。古人把“善事父母”称为“孝”,孝顺父母的延伸义是孝顺上一辈。由此看来,说下一辈要孝顺上一辈,不会有人提出反对意见。
平民说孝,并不是那么文绉绉的,而是通过切身经历的活生生的现实,直抒胸臆,进行说孝、行孝、劝孝。这些劝孝之言,纵使是略知人事的幼子、童稚也能听得明白。本文就拾取几句俗语,看看平民是怎样用俗语进行劝孝的。
有娘①唔知②娘辛苦③,
冇娘④正知⑤苦了娘⑥。
注:①有娘:指母亲还健在。②唔知:不懂得,不明白。③娘辛苦:母亲付出的辛劳。④冇娘:指母亲已经去世。⑤正知:才懂得,才明白。⑥苦了娘:母亲为家庭贡献了毕生精力和心血,这是值得子女记取终生的大恩大德。
这句俗语的意思是,母亲还健在的时候,只觉得母亲太平凡、太寻常,当母亲逝世之后回想起来,才知道母亲的大恩大德无法用数字、用言辞来估量。旧时候,母亲逝世,有“拜血盆”的习俗。“拜血盆”的唱词中有“十月怀胎”之句,从“怀胎”一直唱到婴儿“呱呱(gūgū)落地”,其声也哀,其情也惨,在场的子女只要有几分孝心,无不潸然落泪。“母恩难报”,只有在这种气氛中的体验才最为真切。
常将有时想无时①,
莫待②无时想有时。
注:①无时:没有的时候,比喻已经失去。②莫待:不要等到。
这句俗语意为,要经常做到在拥有的时候,就要想到失去的时候怎么办;不要等到失去的时候,才作有时的痛苦回忆。民间常用这句俗语描述父母存亡之时的情景。就是说,父母健全的时候,不懂得父母之恩有多么深厚;等到父母亡故之后,才渐渐思念父母的深厚之恩。不过,这时的思念,已是时过境迁。古语“风树”,正是父母亡故之后的真情感慨。《古代汉语大词典》:“《韩诗外传》卷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这是齐国孝子皋鱼(《语苑·说慎》作丘吾子)对孔子所说的话。后因以‘风树’比喻父母双亡,不得奉养。”有双亲须子女孝顺时不珍重孝顺,待双亲亡故之后子女才说要尽心孝顺双亲,这还有多少实际意义呢?
惜下①冇惜上②
注:①惜下:惜,珍视;爱惜。下,下辈,例如子女。惜下,爱惜下一辈。②冇惜上:冇,没有。惜,珍视,引申为孝敬。上,上辈,例如父母。冇惜上,没有人爱惜上一辈。
在现实生活中,只顾爱惜下辈(例如子女),而不愿孝敬上辈(例如父母)的少见,而在精力的使用上,花在“惜下”方面比花在“惜上”方面多得多的现象屡见不鲜。有一家茶楼贴的对联:“大包易卖,大钱难捞,针鼻削铁,只向微中取利;同父来少,同子来多,檐前滴水,几曾见过倒流(下雨的时候,雨只会从屋檐边向下流到地面上,不会再从地面上倒流回到屋檐边)。”联语“同父来少,同子来多”正可用来对“惜下者多,惜上者少”做解释。“惜下冇惜上”说得太绝对,它的用意是告诉世人,既要重视“惜下”,也要重视“惜上”,只顾“惜下”,不顾“惜上”,这就有失孝道了。
还生①吃四两②,
当得③死里④祭猪羊⑤。
注:①还生:指长辈还健在的时候。②吃四两:吃,吃进肚里。四两,指肉类,比喻数量不多。吃四两,吃进不多的肉类。③当得:抵得。④死里:逝世之后。⑤祭猪羊:祭,追悼逝世者的仪式。猪羊,指摆在祭礼仪式上的猪羊,有钱人家献祭的是全猪全羊。祭猪羊:以猪羊作为祭品追悼逝世者。
这句俗语的意思是,当长辈还健在的时候,尽心尽力,服侍周到,无论奉养的营养多与寡,都比在长辈逝世之后用全猪全羊来祭拜现实得多、实在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