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中山文友,家族明末从福建莆田迁徙,年糕年俗代代相承,老屋蒸糕,构成家族春节记忆。
知我福州长大,快递广州。新年礼物,意外惊喜,居然还是从前的味道!
童年记忆瞬间召唤。初二切年糕,寓意“步步高”!红糖年糕,妈妈的味道。
文友自言方氏家族祖上宋朝为官,崖门海战后家族辗转落户中山沙溪镇,为隆都“方言岛”——源自闽南。代代相传,开年年糕。
文友叙诉老家年糕:取其谐音“年高”,年年高升也。讲究的家庭年底蒸糕,其高度一年比一年增加,故糕体有达两斗米者。要把这庞然大物蒸熟,花10多20个小时极为普遍。
《香山县志》同治志载:“炊笼糕大者至米数斗,其以糖炊者曰甜糕…”县志所载“大者至米数斗”的“笼糕”,指的就是隆都的年糕。可见,至少在150年以前,大至几斗米一笼的沙溪年糕,已经载入了史册。
隆都年糕材料:糯米粉、片糖、肥猪肉、鸭蛋黄、芭蕉叶。
我大大称奇处还在于唤醒童年记忆:福州红糖年糕。
千年承传,祖先迁徙,时空变换,为何味道不变?
食物中到底隐藏了多少文化秘密。而岭南广东作为移民大省,又延续了多少外乡的流风遗韵。
我思之陶醉,飘飘然矣。无数文化联想翩跹而至……
我把照片发到40年前发小群,一帮从前福州老小孩纷纷表示:童年记忆里的年糕,春节必备,年味最浓:
——福州红年糕,油煎着最好吃。后来到了北方,多见白年糕、黄年糕,少见红年糕。白年糕,也是用糯米做的,但不用红糖。黄年糕,则是用北方的糯小米做的,乃北方独有。
——福州年糕几十年前中间有放花生和肥肉,现在其本看不见了。香糯,微甜,过年上佳食品。
——记忆中童年的年糕尺寸较大,圆径近呎。是百姓过年标配。配料应以糯米配红糖,底部竹叶垫衬蒸熟制成。或煎或者,生食亦可。现在小尺寸为主,配以红枣,花生点缀。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福州的红糖年糕给了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浓浓的年味,幸福感满满。如今只能在超市买到,依然回味无穷。
——实话实说,今天所谓的老字号,真的不好吃,糯米成分不够,口感偏硬,而且很多不是用年糕叶子做的,没有年糕叶子的香味。
——我觉得福清人做的年糕很好吃,上面铺了层花生,用特殊的绿叶包裹着有一种特别的清香味儿,加上花生的香味真是绝了!
为解乡愁,我当即下厨煎出一盘。细细品味,感慨万千,一是广东移民大省,方言与民俗均为文化“活化石”,其中脉络久远;
二是优秀文化传统生生不息,却依然要发扬光大。小小年糕制作若能在一个家庭延续,也是给代际传承提供良好路径。
传统文化承传,从孩子抓起。童年记忆的珍贵感同身受: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
大至华夏民族,小至家族家庭,美好的传统如影随形,开花结果。
我们一起努力,存之久远,芳香百代。
2023-1广州
江冰,文化学者,专栏作家,文艺评论家。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广州市人民政府聘任广州城市形象品牌顾问。中国小说排行榜评委。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锐批评家、广东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科普专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有影响力学者。著有《浪漫与悲凉的人生》《中华服饰文化》《新媒体时代的80后文学》《酷青春》《这座城,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老码头,流转千年这座城》《岭南乡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