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州城南湟川右岸双溪阁,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今名“双溪亭”,正门朝着双溪,溪水清澈缓流,每年到了三春积水时,只见双溪波澜起伏,津涯浩荡,构成了一幅奇特的画面。
双溪阁修建者是时任连州知州王大宝。王大宝,字元龟,潮州海阳人,建炎初年,殿试第二名。绍兴十六年(1146年),王大宝以右承议郎知连州,他一到任就访民疾苦。任满回朝时,王大宝进言连、英、循、惠、新、恩六州,居民才数百人,又不是进行贸易的地方,每月缴纳的免行钱应当免除或减少。他的建议得到宋高宗的批准。同治《连州志》载:民皆曰:“惟月输免行钱不便,大宝为减之。”
在王大宝任连州知州时,与被贬到连州的张浚结识。张浚,字德远,汉州绵竹(今属四川省)人,南宋政治家、抗金名将,曾担任过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张浚因主张备战抗金,与秦桧意见相左,绍兴十六年(1146年)秋,被罢去检校少傅、节度使、国公官爵,“以特进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官,居连州。”这次远居连州,张浚带上了爱子张栻。张栻后来成为著名学者、教育家,与朱熹、吕祖谦时称“东南三贤”。
张浚、张栻父子闲居连州,与知州王大宝感情甚好。据同治《连州志》载:“时魏公张浚谪居连州,命子栻相与讲学,浚尝患俸不时得,大宝以经制钱给之。”这段轶事描述:张浚被贬,他的门客也不断被贬斥,供奉不及,生活有困难。这时,王大宝不怕连累以经制钱(宋代为筹措军政费用而加征的杂税)接济他。张浚不安地问他:“如累君何?”王大宝慨然回答:“得丧,命也!”张浚感激万分。遂命其子栻跟王大宝问学。
同治《连州志· 湟川八景图》中的“双溪春涨”图文(来源:岳思文 )
双溪阁建成后,张浚则写下《双溪阁铭》,寄情感于铭中:
万物同体,孰一其视。
惟圣德大,涵濡以心。
我来双溪,默识帝意。
一念昭澈,仁塞天地。
我来双溪,清风沓至。
鱼跃渊泉,陶陶自遂。
湟流洋洋,飞阁煌煌。
天子万年,四夷来王。
张浚受理学思想的影响,是一位邃于易理、博览群书的思想家。《双溪阁铭》提及的“万物同体”“圣德”“仁塞天地”“天子万年”等是其主张以仁心仁德治天下的义理思想的具体体现。铭文中以“万物同体”开篇,万物同体,也就是万物一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是易学万物和谐共生,中华文化独有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在其眼里,“惟圣德大,涵濡以心”。一咏两叹“我来双溪”的感受,感恩“帝意”,湟川河清风拂面,自己如“鱼跃渊泉,陶陶自遂”。在湟川河畔建造的双溪阁必定“飞阁煌煌”,诚挚祝福当朝天子统领万年,各方诸侯前来朝觐,祝愿伟大的国家欣欣向荣。
张栻也大显身手,赋诗《双溪春涨》一首:
春杪溪流涨,双支交荡漾。
鱼龙竞蹴踏,波涛连渺莽。
行人欲济川,袖手叹河广。
安得万斛舟,为吾乘浩荡。
后经他考察,将“双溪春涨”列为湟川八景之一。
时光流逝,双溪阁历经朝代更迭,数百年后,于清咸丰年间重建,并易名为“双溪亭”,坐西南向东北,青砖砌筑,硬山脊,上为阴阳板瓦面,人字形封火山墙,抬梁架进深十一檩。门额上镶阴刻石匾,亭门两侧镶阴刻石楹联。
南北向各开一道门,正面开着三道门,所以群众把双溪亭叫做“五头门”,或“五口亭”。双溪亭中门顶上有“双溪亭”三个字的石额。正面左右两门的门顶上,原先分别竖着“挹翠”和“延青”字样的石额。近年修葺,镶嵌石额“双溪阁”“龙津渡”。南北门的门顶上,分别竖着“熙来”和“穰往”石匾。门两边有石刻对联,嵌入“双溪”二字开头,是清末秀才陈国兰撰写:
双眼豁开看往来过渡人此岸旋登彼岸
溪头分泻到点滴归源处两河统汇一河
双溪亭前有二十三级大石阶,再前面是宽阔而平坦的石板码头。至1924年,由于城乡人民来往频繁,渡船过渡的人甚感不便。于是,瓦窑岗乡绅倡议集资建造浮桥,很快就得到热衷于公益事业人士的积极响应,捐款数量多达五十两白银,还有些人捐献田租和铁索、铁缆等物资。浮桥造成后,由于东岸沙滩有“龙津”小溪而被命名为龙津桥。当大河水涨不能架浮桥时,就用两艘大渡船渡人过河,不收渡费。浮桥建成后,成立龙津桥渡会,选举地方上办事公正人士来管理桥款进支数目。每年邀请公正人士和捐资多者清算帐目。所捐之款,除造桥和购买渡船外,还买了每年可收二百多担租谷的田地。租谷用来作为保修保养桥渡的常年经费,每年除支付看管桥渡人员的工资稻谷六千斤和支付桥板渡船各种工具添置费外,仍有剩余。
双溪亭浮桥(摄影:王东甫)
1941年前后,因附近小水溪“龙津”被上游冲下来的泥沙所填满,水流改道,便把龙津桥渡会改名为双溪桥渡会。
1959年,连州动工兴建连阳大桥,九陂、高堆一带的居民一部分绕去连阳大桥,另外一部分仍通过行走双溪渡浮桥进连州。1980年,政府拨款修复浮桥,并由连县交通局负责管理和保养,支付经常费用。1986年底,国道107线经过城南全线通车,浮桥、水运载货、载人等隐退。1999年,南门头通往高堆一带的友谊大桥竣工,双溪浮桥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参考文献:
1.同治《连州志》。
2.民国《连县志》(油印本)。
3.《连县志》,广东省连县县志编写委员会1985年编印。
4.《连州市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作者:黄世康
作者单位:连州市融媒体中心
制作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