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画院“和鸣南粤”开新展,学者与策展人同框 共探鲁迅精神的当代传承
  • 来源:金羊网
  • 作者:朱绍杰
  • 发表时间:2022-12-25 09:37

白谦慎《苏轼词两首》(楷书册页)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 通讯员 张工 李燕清

目前,由广州画院主办的《和鸣南粤第二回展——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广州画院2022年全国著名学者与著名策展人艺术作品学术邀请展》正在广州画院美术馆展出。

本次展出了郎绍君、薛永年、李伟铭、白谦慎、王鲁湘、王璜生、杨小彦、吴为山、王绍强、罗奇十位当代美术史学者及艺术策展人的艺术作品,以近百件精彩的书画、雕塑和影像作品,别开生面地探讨当代艺术创作与鲁迅精神的深层联系。

吴为山《文学家鲁迅》(雕塑)

致敬鲁迅精神

本次展览以鲁迅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主题,通过学术梳理,呈现百年以来鲁迅作品进入中学教科书的详细情况,以及东亚各国政治家、学者、名人对鲁迅作品的评价和对鲁迅精神的解读。

步入展厅,未见作品,先闻其声。主办方特别为展览设置了背景音——以普通话和绍兴话双语朗诵鲁迅的散文作品,“拉满”氛围感,让观众沉浸式地走进艺术作品,有所思、有所得。

“鲁迅先生的文艺观始终强调文艺与人民的关系,即文艺源于生活、源于人民,而文艺又是引导人民精神生活的灯塔。”广州画院党委书记陈伟安以此解读本次展览的策展理念。参展艺术家中,著名雕塑家、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参展的10件雕塑、书法、水墨作品都与鲁迅有关,其中9件特意为本次展览的新作;著名学者、文物鉴定专家郎绍君在原有作品基础上,又抱恙创作了鲁迅题材的新作品。

杨小彦《鲁迅像》(纸本水墨)

著名学者、中央美术学院博导薛永年对教材里的鲁迅作品充满回忆:“那位有爱心、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高尚的黄包车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多年来,无论从事学术研究、策划展览、书画创作,薛永年都以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言为座右铭,反映出鲁迅人格魅力对一代人的影响。

广东省美协副主席、广州画院副院长(主持工作)罗奇在其“民国学人”系列中,深入研究、描绘了鲁迅肖像。在他看来,鲁迅不仅仅有斗争精神,同时也是一个终身保持清醒、以最清醒精神来看待世界的人。“鲁迅对传统的研究非常透彻,对所处的时代认识清晰,对中国的未来走向也非常明确”。

罗奇《他仍在这里》(油画)

创作与评论并举

“这次展览是一次学者与策展人携手的展览,而鲁迅自己就是一位非常伟大的学者与策展人。”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王璜生看来,鲁迅作为学者,不但对中国文学、历史研究贡献良多,他自己的“骨气、勇气和独立精神”同样反映出知识分子独有的生命态度。与此同时,鲁迅还是非常重要的“文化推手”:他不但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他提倡的新兴木刻运动也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美术青年。

“艺术史家和策展人原本更多是通过文字、展览去诠释他们心中的‘美术史形状’,但在这次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科研和策展之外的一面。”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林蓝表示,理论和策展大家们通过艺术实践,不断延伸对各自专业研究领域的思考与感悟,此展为立体地认识他们多年来的研究成果提供了新角度。

王璜生《听风听雨》(国画)

本次展览还展出了著名学者、浙江大学教授白谦慎的多件书法作品。白谦慎以书法史研究见长,在现场播放的音频感言中,他侧重谈到了艺术理论研究与创作之间的关系:“我总觉得一个研究艺术史的,如果能够动手写写字、画一画,对研究会非常有帮助的。”他表示:“希望今后有更多这种的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展览或活动,保持中国古代传统文人既参与创作、也参与评论的传统。这个传统是值得我们珍视的。”

据悉,“和鸣南粤”是广州画院的活动品牌,每年举办一次学术邀请展,为画院画家搭建一个与全国名家互动的平台。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认为,本次展览激发艺术创作群体的良性互动,充分体现了画院机构在新的文化环境下的创新发展。“画院的存在不仅仅是一批艺术家在作画,更需要解答‘为谁而画’的问题。要画到人民心中去,就离不开学者与策展人,推动创作更上一层楼”。

相关稿件
粤B2-20040141 新出网证(粤)字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10522
版权所有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