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近现代以来的石湾制陶史,有一个地方是绕不开的,它就是石湾美陶厂,是佛山现代陶艺创作及生产的重要代表,是石湾陶艺历史脉络中浓墨重彩的篇章。
从1956年成立到2006年转制。走过半个世纪的石湾美陶厂,曾是石湾最大的国营美术陶瓷厂,拥有美术陶瓷、古建园林陶瓷等多个响当当的品牌产品,享誉国内外。这里,是佛山现代陶艺启航的地方,是陶艺家的摇篮,走出了众多名家大家;也是昔日佛山文化展示的一个超级IP、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
1988年红狮牌石湾陶塑人物再度荣获国家金质奖。图中人物从左至右:刘泽棉、梅文鼎、蔡波、刘传、庄稼。(来源: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供图)
历经半个世纪:
是佛山现代陶艺启航的地方
石湾美陶厂,是现代佛山陶瓷业的兴起之源。
原石湾美陶厂党委书记刘孟涵向记者讲述,20世纪50年代,石湾陶业经历着深刻的社会变革。1951年,原来的个体作坊组成22个联营组、18个联营社,其中原属花盆行和古玩行的有花盆联营5个组和陶瓷玩具9个组。1955年,石湾工艺生产合作社成立。1956年,实力较强的玩具八组牵头组建公私合营石湾美术陶瓷厂。1958年,石湾镇人民政府把广州人民美术社陶瓷雕刻工场、公私合营石湾美术陶瓷厂和石湾工艺生产合作社三家合并建成国营石湾美术陶瓷厂。
“当时,除了广州人民美术社陶瓷雕刻工场是新建的漂亮小洋房外,公私合营美术陶瓷厂和工艺社条件都很简陋。美术陶瓷厂在一间小祠堂办公,工艺社的两座简易工场是在一个小山岗旁用松树皮和竹片搭建的。”虽然刘孟涵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到石湾美陶厂任职的,但说起美陶厂的发展脉络,他如数家珍。
1960年,合并后的石湾美陶厂决定建设园林式的新厂房,由当时广州著名建筑师郑祖良设计。1966年,位于佛山石湾东风路17号的美陶厂厂房投入使用,厂内的建筑多仿照传统样式建造,营造出岭南传统庭院的氛围,有牌坊、园林、假山、水池、陶然亭、船厅、珍宝馆。在园区内还留存有一条古龙窑“同庆灶”,是目前石湾仅存的三条龙窑之一。美陶厂因其独特的风貌和韵味,成为当时石湾的新地标。如今,美陶厂厂址已被列入佛山市历史建筑保护名录。
“石湾美陶厂是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地方。这里曾是佛山现代陶瓷艺术创作及生产的最重要代表,也是石湾艺术陶瓷历史脉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美陶厂也是佛山人最重要的陶瓷生产记忆,忠实地记录着现代石湾陶瓷生产的工艺演变历程、建筑装饰风格变化过程;更难能可贵的是,美陶厂的工业遗产与生活设计关联紧密,是陶瓷生产与生活的重要遗存载体。它在全国陶瓷产区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石湾陶瓷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
美陶厂不仅是一个生产陶瓷的地方,同时还集研发、馆藏、旅游、接待、交流等功能为一体,是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一处美丽的城市标识。当时,在重大文化交流中,石湾美陶厂是国内外来宾参观佛山的首选地。多位国家领导人、外国元首和知名人士都曾来美陶厂参观,并且留下了诸多赞誉。外地窑区的业内人士,也常到石湾美陶厂交流学习。
“巧夺天工凭妙手,石湾该是美陶湾。”这句流传甚广的诗句,就是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参观美陶厂后所题。
1959年,霍兰(前一)、陈杏松(第二排)在制作陶塑动物。(来源: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供图)
重视人才培养:
走出众多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
石湾陶塑技艺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一代代陶艺工作者的砥砺前行,而曾经的石湾美陶厂,就是培养了佛山数代陶艺家的摇篮。在近几代佛山陶艺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都与美陶厂有着不可切割的关联,从这里,走出了众多杰出陶艺家,其中还有多位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
一代宗师刘传就是其中代表人物,他为美陶厂乃至整个石湾陶艺创作队伍的承前启后、石湾陶艺实现现代转型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培养的学生庄稼、刘泽棉、廖洪标成为现代石湾陶艺最出色的传承创新领军人物。
美陶厂成立初期,在广州人民美术社陶瓷雕刻工场锻炼成长的陶艺家曾良留在了美陶厂,他兼任副厂长及创作室主任。“曾良带领我们青年一辈搞创作,要求我们在创作作品前要体验生活,我们经常去海岛、农村、工厂体验生活,体验回来再创作。曾良先生还倡导学习传统,有传统基础才有创新,不然就是盲目创新。”说起美陶厂对人才的培养,对创作的重视,如今已经85岁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泽棉仍记忆犹新。
在人才培养方面,美陶厂是极具魄力、兼容并蓄的。不仅为陶艺家的师徒传承营造了良好氛围,还组织年轻人拜师学艺;而且积极吸收“学院派”创作人员,在美陶厂工作过的著名陶艺家梅文鼎、姚志明、毛桂珍等,都是从专业美术院校毕业;此外,釉彩研究是当时美陶厂的一大特长,釉彩名家吴灶生、梁华甫、霍日增等,都是整个创作队伍不可或缺的力量。同时,美陶厂还特别重视让陶艺家接受系统的艺术教育,支持创作人员到美术学院进修。
刘孟涵介绍,1958年,美陶厂选派霍日增、刘泽棉、廖洪标3人参加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民间雕塑研究班”,让他们加强理论基础,开阔视野。同时,为了培养更多的陶艺产业接班人,工厂从1959年底开始,还先后举办了5届石湾美术陶瓷学校,学制两至三年,曾良当艺术指导,庄稼教雕塑,姚志明教素描,刘传、刘泽棉也有授课,并由关键工序的师傅教授生产工艺,著名陶艺家黄松坚、刘藕生等都曾在厂里的陶瓷学校学习过。
美陶厂的发展进程,就是数代陶艺人成长的历史。石湾陶艺世家“刘胜记”的几代人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他们的成长既受家学熏陶,也离不开美陶厂培养。刘泽棉及其弟弟刘炳都在美陶厂工作了大半辈子,他们的子女也都曾服务于美陶厂。
“我于1955年进入陶瓷工艺生产合作社工作,后来工艺社合并到石湾美陶厂。可以说,我是和美陶厂一起成长的。美陶厂的创作氛围很好,我从1959年开始独立创作。20世纪60年代初,佛山祖庙维修,当时我和哥哥刘泽棉、廖洪标、黄松坚等几个人一起爬上屋顶临摹清代瓦脊公仔,学习传统陶塑技艺精华。同一时期,我们还去广州陈家祠临摹名家作品,去了好几次,那时候交通不便,每次去都是要住一段时间专心学习。”83岁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炳告诉记者。
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刘雪玲是刘炳的女儿,她告诉记者:“我从小就跟着父母到美陶厂玩,陶泥就是我的玩具。青少年时期就进入美陶厂学习工作,曾就读于美陶厂举办的陶瓷学校,脱产学习了3年,为此后的陶艺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石湾美陶厂初创时期部分职工合影 (摄于1956年)。(来源: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供图)
创作成果丰硕:
无数美陶美器从这里诞生
岁月流转、春华秋实。50年来,从美陶厂孕育产生的陶艺精品无数。这些作品中,有不同陶艺家的个人名作,也有集体创作的成果。
刘传为北京历史博物馆创作了两米高的陶塑作品《屈原》,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创作了陶塑作品《海瑞》,作品《李时珍采药》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在美陶厂工作期间,他还创作了《圣德罗汉》《林则徐》《虬髯公》《李白醉酒》《林冲》《布袋山人》《钟馗捉鬼》等大量经典作品。
工艺精湛、艺术理论深邃的刘传,1961年应邀到中央美术学院讲学,他做了学术讲座和速塑展示,在讲学中他第一次将石湾陶艺进行了理论性探索和总结,奠定了石湾陶艺理论的基础。在这一次讲学中,他艺惊四座,在当时的文艺界引起了热烈反响,让石湾陶塑的美名进一步传播。
庄稼的《试针》《四大美人》《唐太宗》,刘泽棉的《喜悦》《苏武牧羊》《钟馗醉酒》,廖洪标的《悟法禅宗》《画龙点睛》《释迦牟尼》,梅文鼎的《麒麟》《神风》《心花怒放》,黄松坚的《吹笛仙女》《春夏秋冬》,刘炳的《华佗五禽戏》《陆羽品茶》,霍家荣的《岳飞》《笑傲江湖》,庞文忠的《鲁智深》《秦始皇》,刘建芬的《沉思》《祝福》,刘雪玲的《自得其乐》《少年怀素》,刘泽棉、刘炳、刘兆津合作的大型组塑《十八罗汉》《九歌》……在美陶厂工作期间,陶艺大家们创作出了无数经典之作。与此同时,美陶厂还产生了众多可以载入史册的集体作品,毛主席纪念堂的外墙陶瓷雕花板就是其中之一。
刘传作品《圣德罗汉》,创作于1978年。(来源: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供图)
“1976年11月,石湾接到为毛主席纪念堂制作外墙陶瓷花板的重大任务,组织了以美陶厂、建陶厂为主力,各企业优秀工人参加的大会战。大家经过夜以继日的连续奋战,圆满完成了这项任务。这是石湾美陶厂和全石湾陶工的光荣,是石湾陶瓷史光辉的一页。”刘孟涵讲述道。
改革开放以后,石湾陶艺的传承创新迎来了空前的繁荣。刘传、庄稼、刘泽棉、廖洪标、曾良、梅文鼎、黄松坚、刘炳等一批陶艺名家陆续获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红狮牌石湾陶塑人物在1983年、1988年、1991年三度荣获国家质量奖金质奖。2006年,石湾陶塑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除了美术陶瓷,建筑园林陶瓷也是石湾美陶厂的重要产品。据刘孟涵讲述,美陶厂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生产传统琉璃瓦,但当时只接受零散订货。到了1981年,美陶厂增设园林车间开始大规模生产。技术人员改进釉料配方,有效提高了琉璃瓦的物理性能,产品迅速占领了市场。红狮牌园林陶瓷在1989年和1991年获广东省优质产品称号。1990年,美陶厂还开始生产西式瓦,在市场上也十分受欢迎。
刘泽棉作品《喜悦》,创作于1963年。(来源: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供图)
“几十年来,看到了美陶厂由原来简陋的厂房、落后的技术,变成各种先进的设备、优雅的园林式建筑,都是一代又一代美陶人的付出。陶艺家们创作了无数优秀的作品,誉满天下,不愧是个美陶湾。”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原石湾美陶厂职工霍秀银表示。
2006年,美陶厂转制为民营企业,作为国有文化企业一面旗帜的石湾美陶厂,走完了半个世纪的辉煌历程,为“美陶湾”留下丰富的文化遗存。
廖洪标作品《悟法禅宗》,创作于1986年。(来源: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供图)
资料参考: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口述历史”及《口述石湾陶》
出品:佛山记者站
策划/统筹 谢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