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亚平的麦秆画吸引市民参观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俊
12月11日,由深圳中华职业教育社、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的“寻找最美手艺人”技艺展示活动在深圳举行。有一位坐在轮椅上的手艺人,特别吸引了大家的关注。她,就是聂氏麦秆画第六代传承人聂亚平。据了解,聂氏麦秆画是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聂氏麦秆画常年扎根深圳,开展精品销售、作品研发、技艺传习等活动,取得突出成绩,2020年获批罗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聂亚平表示,命运虽然给了她一块不完美的画布,但她愿以麦秆为笔,绘出了属于自己的璀璨画卷;同时,希望在深圳培养出一批吃苦耐劳的传承人,让麦秆画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
聂家从事麦秆画制作数百年
聂亚平介绍,聂家自明朝宣德年间从事麦秆画制作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利用优质麦秆,经过熏蒸、劈、缠、剪、刻等独家工序设计制作“人物”“吉祥动物”“花鸟山水”等图案。从传统平贴技法发展出多层次粘贴、立体浮雕式粘贴及圆雕式粘贴等新技法,着力保持古香古色的韵味,挖掘象征吉祥、祝福的文化内涵,做工精细入微,富有情趣和神韵。先后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等国家级、省级荣誉百余项。
早在儿时,麦秆画就已经成为了聂亚平记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聂亚平记事起,对父亲的印象就一直是一个板着腰杆坐在书桌前,一丝不苟地制作麦秆画的身影,这也对后来的聂亚平产生了重大影响。“我父母在做麦秆画的时候就会让我帮忙,然后就慢慢地接触了麦秆画。到后来上学时的手工比赛就会做一些小作品交到学校,也拿了一些奖项。”伴随着聂亚平长大的麦秆画,帮助她走出了生活阴霾,走上了洒满阳光的康庄大道。
踏上制作推广的创业之路
2013年,尚未领取大学毕业证的聂亚平决心去更远的地方看一看,而承载这个年轻梦想的,是一座同样年轻而充满激情的城市——深圳。来到深圳不久后,聂亚平就毅然辞去了之前的工作,踏上了制作推广麦秆画的创业之路。然而,创业二字说来容易,付诸实践却绝非易事。回忆起最初的奔波,聂亚平说,有时因为麦秆画在南方地区的受众较少,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收入。这些困难,都成为了摆在聂亚平面前的一道道难题。
面对这些难题,聂亚平并非没有动摇过,在屡屡受挫之后,聂亚平也曾经产生过是否需要换一条路的想法。就在聂亚平创业面临困难打算放弃时,她的父母对她鼓励道:“干一行爱一行,既然选择了这一行,也有人去喜欢麦秆画,那就把它发展下去,坚持下来”。聂亚平父亲告诉她,不能贪快,一定要把根扎下去,才能取得更好的成就。父亲的一番话,让聂亚平重拾了信心。聂亚平说,“相比于父辈他们,我觉得自己对麦秆画发展的贡献还远远不够,但我也会尽自己的能力,把它做得更好。”
多举措让麦秆画薪火相传
除了亲人的鼓励,罗湖区政府也为聂亚平提供了帮助。在了解聂亚平的情况后,罗湖区的相关部门为麦秆画这项传统技艺进行了推广,通过与社区、学校进行对接,让聂亚平和她的麦秆画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中,让更多人所熟知。
深圳是一座包容的城市,也是一个对外的窗口。如今,聂氏麦秆画的根基已牢牢地扎在了深圳的沃土上。据聂亚平介绍,目前,聂氏麦秆画走进了许多中小学乃至高校的课堂之中,她的许多学生还在各种艺术比赛中斩获奖项。此外,聂亚平还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免费向残障人士开放麦秆画教学,让更多残障人士能够学习这门技艺。
谈到下一步的展望,聂亚平表示,希望在未来能培养出一批传承人,让麦秆画这项文化遗产薪火相传。同时,她还在探索将麦秆画的制作产业化,让麦秆画不再是有距离感的艺术品,而是作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商品出现在公众面前。“如果我们能做好,将为其他非遗项目探索出一种新模式,让更多非遗技艺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