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主办,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重点学科、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州城市舆情治理与国际形象传播研究中心承办的2022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论坛在“云”端圆满举行。论坛紧扣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沟通与连接: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围绕新时代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国发展经验国际阐释、中国话语体系国际传播创新、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相关议题,探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际话语权、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战略布局与创新策略。
本次论坛吸引了来自海内外高校师生、业界同行的高度关注,共设1个主论坛和2个平行论坛。主论坛荟萃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深圳大学、广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30多所高校,以及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对外传播中心、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广东广播电视台对外传播中心、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智库、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广州广播电视台全媒体传播中心、英文深圳日报等主流媒体的160余位专家学者和业界精英,就相关议题展开学术交流与研讨。开幕式上还宣布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省内新闻传播院校和主流媒体对外传播机构及智库,共同发起成立湾区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中心将围绕国际传播基础理论与话语体系创新、湾区国际传播实践创新、湾区国际舆情分析、湾区国际传播效果评估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决策咨询服务,致力于打造政媒产学研一体化智库平台。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海春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守中国文化立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党中央的精神为我们开展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努力推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事业向前发展。今年恰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建校57周年,也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开办新闻传播教育25周年,学校将继续以建设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新闻传播学科为目标,着力构建全媒体国际传播学科体系。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广州城市舆情治理与国际形象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侯迎忠教授在致辞中对多年来支持和帮助广外新闻学院发展的各兄弟院校和媒体合作单位表示感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包生耿主持开幕式。主论坛由来自湖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24位专家学者、行业精英分别发表主旨演讲。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侯迎忠教授、副院长罗坤瑾教授、副院长朱颖教授,以及陆扶民教授分别主持四个环节的主旨演讲。
在上午的论坛上,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尹韵公教授发表主题为《国际传播应是合力而为之》的演讲,他指出传媒界在加强国际传播中具有重大的职责,同时,外交、经济、科技、国防、军事等各行业也需要共同形成国际传播的合力。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教授就《传承、转化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视阈和实践途径》发表演讲,他结合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针对如何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两个方面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探讨和解读。他还结合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转化实践中所开展的平台资源整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一系列创新性实践,介绍暨南大学为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取得的良好成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新闻与传播研究》主编胡正荣教授在主旨演讲《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未有与应有——以湾区传播力为例》中提出,国际传播的未有与应有在于:一是标识选择、价值建构与意义创造,二是传播渠道与平台生态。粤港澳大湾区是能够将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有益结合的特定区域,学界和业界应当共同推进湾区国际传播事业。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现代传播》主编隋岩教授带来《同构式强制传播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的主旨演讲。他从符号学视角出发,以现实生活中特定符号的意义变迁由浅入深地对国际传播现象进行分析,认为“同构的神话”潜移默化地教育、培养了受众的思想价值,能够起到大杠杆、强效果,形成强势传播,从而为国际传播提供借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智媒研究中心主任、《全球传媒学刊》执行主编陈昌凤教授带来《日常生活与跨文化传播:美食与中国文化》的主题演讲,她认为在新技术变革的社会背景下,日常生活与文化传播越来越融合,中国美食在中西文化融合、讲好中国美食文化故事等实践活动中能够发挥文化沟通的重要作用。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王润泽教授在主旨演讲《沟通∶中国新闻实践的核心理念》中提出:新闻属于文化的一种,受社会历史、政治制度、经济水平、价值观念甚至技术的影响甚大,而沟通是中国新闻实践的核心理念。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目标宗旨,应是建立区别于其他学科,立足于新闻传播学的国际传播知识体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教授带来《和化天下,文化致远》的主题演讲,他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也是文化的现代化。在中国发展和技术革命的背景下,国际传播格局受到深刻影响,为此应当从中国的“和”文化引入国际传播战略与策略的思考与探讨。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程曼丽教授发表主题为《新的国际关系格局下国际传播的特点》的演讲,着重分析全球国际关系新格局下的四个特点:一是新兴国家在国际传播中的崛起;二是话语权的争夺成为国际竞争焦点;三是传播主体协同联动形成舆论强势;四是新媒体的发展加速舆论格局的发展。大连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润华教授带来主旨演讲《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思路调整》,他从以文明交流互鉴理念为遵循、以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为导向两个方面,指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需要从加强多维人文交流、促进多元主体协同联动、追求潜移默化的多层次文化认同三个方面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周勇教授从加强理论研究、着眼于大历史观、建设自主可控互联网平台等方面阐述如何讲好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故事。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周庆安教授从纵向四维度、横向五维度分析重构中国国际传播叙事体系的实践路径。华中科技大学中国故事创意传播研究院院长陈先红教授带来《中华节日文化国际传播价值特点和战略方法》的主题演讲,提出要从中国节日在中华文明国际传播中的跨文化交流价值、阈限性社会资本价值、可持续发展经济价值、快乐政治动员价值四个方面,对中国节日国际传播的价值维度进行深入思考。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姜飞教授带来主旨演讲《“家庭”构成的跨文化审视与家庭观念的跨文化传播》,基于家庭如何作为跨文化物理主体的思考,建议增加对家庭结构、家庭传播模式、家庭文化、家庭伦理的关注,构成新时代跨文化传播研究与实践的有效研究对象。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教授带来《中国城市国际传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的主旨演讲,指出提高城市国际影响力的实践路径在于:一是凸显城市特色优势,二是提升主流媒体呈现,三是强化网络矩阵传播,四是打造全媒生态体系,五是发掘叙事话语资源。
在下午的论坛上,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刘涛教授以《数字叙事视阈下的湾区故事及其话语建构》为题发表演讲,他从数字叙事与话语、权力、对话三个方面展开讨论,进而探究数字叙事在讲好湾区故事中的作用,及其话语建构的拓展空间。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钟智锦教授带来题为《国际传播研究的国际分布与国内分布》的主旨演讲,基于国际传播研究状况的国内外分布进行分析,指出我国国际传播研究具有明确的政治意义和政治使命,多以理论和宏观研究为主,实证研究偏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有待提高。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刚教授就《互联网时代数字遗产的价值属性》展开讨论,从理解数字遗产、作为媒介的数字遗产、作为对话的数字遗产、数字遗产的复调性与对话性等四个方面展示其涉及面广且宏大的主题。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巢乃鹏教授以《国际传播秩序的发展与重构》为题,探讨国际传播的价值追求,提出国际传播秩序重构的可能在于以“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NWICO)”作为出发点、以平台和技术突破为抓手。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田秋生教授带来题为《湾区传播能力建设的历史资源》的主旨演讲。他从新中国成立前的香港进步报刊,以及新时期广东传媒业市场化改革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指出湾区具有独特的文化基因,期待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引领湾区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对外传播中心主任赵杨以《对外讲好大湾区故事的探索与思考》为题发表主旨演讲,结合当前新时代对外传播工作遇到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做好对外传播工作是国家战略、广东需要、媒体机遇,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局势面前,对外传播需要多主体、多维度、多形式合力才能实现大幅拓展与转型。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马持节教授以《新时期我国对外传播的路径选择和策略创新》为题,梳理了新时期我国对外传播的“危”和伴随困局之下的“机”,提出新时期我国对外传播和中华文明走出去的相关创新策略。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刘兢教授有题为《超越传播学的人工智能想象:西方跨学科“AI-社会”初讨论探》的演讲中,以媒介中心主义视角批判性探索跨学科AI研究对传播学科的启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院长陈恩维教授带来《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主旨演讲,以19世纪汉学家汤姆斯为例,通过三部翻译作品的分析,提出在符合西方语境的同时如何保留东方文学的特性和底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罗坤瑾教授以《资本唤醒-场域建构-惯习延伸:虚假网络舆情从共鸣、共振到共情额群体情感生产逻辑》为题发表主旨演讲。她从布尔迪厄的三个实践层次及情感传播路径之间的关系探究虚假网络舆情的情感生产逻辑。以海外社交媒体出现的“大翻译运动”为缘起,结合扎根理论的回溯,构建了虚假网络舆情从共鸣、共振到共情的群体情感生产逻辑的研究理论模型,并通过资本唤醒、场域激发、惯习召唤三个维度详细分析了情感生产的三个阶段,由此厘清虚假网络舆情的情感生产逻辑。
两个平行论坛分别围绕“文化传播和湾区形象”“媒介治理和国际传播”两个主题,邀请了四川大学、暨南大学、中山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师生进行主题分享与交流。平行论坛由《新闻与传播评论》副主编刘金波、《学术研究》编辑、研究员王冰、《学习与实践》执行主编刘江涛、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曾一果教授进行主持和评议。
论坛闭幕式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广州城市舆情治理与国际形象传播中心主任,侯迎忠教授主持。指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作为新时代的重要议题,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并对来年的论坛将于线下顺利进行表示期待。
本次论坛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重点学科设立以来首次举办的学术活动,也是延续以往一年一度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学术盛会。各位专家学者、业内精英围绕论坛主题对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粤港澳大湾区传播能力建设等议题发表观点、分享经验,响应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作出的重要部署,丰富了本领域学术交流与研讨,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实践创新带来深刻启发与思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