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说岭南•蔡旭】古典的珠海(六章)
  • 来源:羊城晚报 云上岭南
  • 发表时间:2022-11-23 12:09

宝镜湾轶事

现在不能再在这里抽烟了,门口挂着“全国重点文物”的标牌。

不过没有多少人知道,当年这里是因为抽烟才被发现的。

多少年来,人们都传说高栏岛宝镜湾有个藏宝洞,可是却不得其门而入。

历史上肯定也会有人进去过,因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只把失望悄然带走。

甚至,连考古队对此也似乎一筹莫展。

这一天,他们只好坐下来,抽口烟再说。

这时候,怪事出现了。有人刚拿出一支烟,却被风吹走了。

突然,就不知去向。

难道香烟会不翼而飞?即使会飞,也应有迹可寻的。

不知最后这支烟找到了没有,却找到了这个洞。

这时不再需要香烟提神,他们的神经已到了最高的兴奋度。

历史会记住1989年10月的这一天,大幅摩崖石刻画,就在这个洞里发现了。

现在大家都知道了,专家考证说,岩画来自4000年前。

长5米高3米的大型摩崖石刻画,就阴刻在大块平整的石面上。

从密集而复杂的图案中,人们辨认出波浪与船。

指点着,鸟兽鱼虫各得其所,男人女人在奔跑与舞蹈。

史前先民的大船出海图,凿出了中国海洋文化的图景。

告诉着,40多年的珠海市,60多年的珠海县,却有着至少4000多年的珠海人。

在这里,盗宝人只能是两手空空,留下了“莫劳心”的感叹。

考古队却找到了无价之宝,还有什么宝藏比这个更珍贵?

是的,在这里抽烟,现在说来已太不合时宜。

可是看到这些宝画时,不要忘记了,当年曾经在这里抽烟的人!

一件石锚

珠海博物馆的宝物太多了,人们也许不会特别留意这一块石头。

土色,花岗石,猪肾形,篮球大小,安静地藏身在展柜里。

专家说,它藏身在历史里已经4000多年。

一直是这样平淡无奇的姿态,默默无闻的样子。

不过不要小看这块沉默的石头。

说出来,会让人大吃一惊,或者说石破天惊。

这块18.5公斤的石头,是一块石锚,用来抛锚停船的。

腰间有敲击出来的一道槽,为的是用来系缆。

它是南海地区发现的史前最大的一件石锚,这表明了它的身价。

摆在博物馆里,在众多文物中它有贵宾的身份。

在它抛入海中那一刻,历史就已定格。

作为4000多年前,珠海人就在这江口海边生活的见证。

作为远古珠海人驾船捕鱼战天斗海的见证。

作为南越先民向海而生向海而兴最初的见证。

这时候,我站在展厅中,对着它默默无言。

只有崇敬与赞叹。

是的,那时候还没有文字。不过并不缺乏声音。

这块石锚一抛入水那一声巨响,整个大海都听到了。

即使没有录音,但世界也已知道。这是——

海洋文明最初的声音。

珠海博物馆第八展厅内展出的重达18.5公斤的石锚。

蚝壳墙

我来到珠海斗门古城,就是想到南门村看菉漪堂的蚝壳墙。

蚝壳,即牡蛎的壳,还能用来砌墙?

来了你就相信了,就明白了,就惊叹了。

只见成千上万只蚝壳,手拉着手,肩并着肩,齐心合力,众志成城。

这些拌上黄泥、红糖、糯米饭的生蚝壳,一层层堆砌起来,简直是铜墙铁壁,固若金汤。

它不惧海风,不积雨水,不怕潮湿,不怕虫蛀。还冬暖夏凉,还隔音,遮掩窃窃私语。

它不惧月黑风高,凹凸不平的墙体,会把爬墙的盗贼割得损手烂脚。

它喜欢阳光灿烂,凹凸不平的墙面,尽显了线条感与雕塑美。

两面高高耸立的墙,如此壮观,又如此精巧,好一件大型的工艺品。

承载的是历史,展示的是文化。

我把照片发上朋友圈,引来了一大片先睹为快的欲望。

其实也不必心太急。

它是明朝建起的,600多年了。

它什么时候都在,你什么时候到来,都能看到。

装着世博金奖的麻包

12个麻包,从中国来到了伦敦世博会。

这是1851年,第一届世界博览会正在伦敦举办。

此前,维多利亚女王广发请帖,十多个国家的名优特产从世界各地纷至沓来。

上海荣记丝号的广东老板得知此讯后,12个麻袋装着的辑里湖丝,就这样不远万里,风雨兼程。

这些中国货未能引起洋人的注意。毕竟麻包太不起眼了,

也许因急着赶路来不及包装,也许因中国货本来就不讲究包装。

也许中国人就是那么实在,只重实质,而不在乎外表。

反正,这粗糙简陋的麻包,被直接忽略了,竟多时未被打开。

直到有一天,其他展品全被评委们反复品评之后,才有人想起来自中国的这12个麻袋。

麻包打开了,中国丝出场了,世界震惊了!

这些湖丝,这样洁白,这样柔软,这样有弹性,一下子刷亮了世界的眼睛。

世上竟有这样的珍品!

中国的湖丝,在第一届世博会上,获得了金奖。

这是世博会上,中国的第一块金牌。

珠海北岭村人徐荣村,成了世博中国第一人。

这些中国丝,就这样以免检的资格进入英国市场,带着金牌进入了世博会的荣耀史。

不知后来这12个麻包到哪里去了?

它那么粗糙简陋,那么不起眼。

不过不应忘记,正是这12个麻包带着世博金奖的湖丝走向了世界。

这些麻包,也同样走向了世界。

容闳故居

正是这里:珠海南屏村西大街三巷1号。

说是故居,已经没有“居”了,只留下满目疮荑、疤痕斑驳的半堵残墙。

当年当然是有“居”的。1835年,7岁的他从这里走出到澳门读书。19岁又从这里走出,到美国留学。

又过7年,手捧耶鲁大学毕业证书的他回到这里,成了中国取得美国学位第一人。

荣归故里的他,一直没有修葺他的祖屋。也许,他把甄贤社学当成了他的屋。

1871年他捐出500两白银,后来又在外寄回300两白银,在家乡办起甄贤社学,一间留美预备学校。

又一次从这里走出,是1872年。连续三年他带着全国各地120名,其中珠海当地24名幼童赴美留学,成了中国留学教育第一人,被称“留学生之父”。

100多年过去,故居只剩下半堵残墙,但甄贤学校还在。

学校成了先生的纪念馆,挂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名牌。

的确,甄贤社学也应是他的“故居”。

每一个来到南屏的人,都会对这间学校,也对这半堵残墙肃然起敬。

它对“衣锦还乡”作了另类的注解。

一种更令人信服的注解。

花轿里的新娘

娶亲花轿里坐的当然是新娘。只不过看不到里面的新娘。

其实,有时花轿里坐着的,也不一定是新娘。

这时,一乘娶亲的轿子正走在1895年一个不平凡的黄昏,走在广东珠海唐家湾,那时还叫香山县的乡路上。

走在花轿旁边的新郎名叫唐雄,唐家湾人,从美国檀香山归来的华侨。

不知道新娘长得怎样?蒙着红头巾,也没哭出声音。

只有新郎知道,只有近亲明白,坐在花轿里的是一个男人。

一个唐雄的老乡与同学,一个此时危机四伏的人。

一个在广州起事失败后,正被清廷四处通缉搜捕的人。

花轿从神前官道穿过大镜山与山场村,穿过乌云密布的阴霾与八面埋伏的险境。

轿子过关到了澳门,“新娘”从轿门走了出来。

他竟然是孙中山。是的,大智大勇的孙中山。

后来的事情,全世界都知道了。

为推翻清朝而四处奔波的他,后来成了中华民国的大总统。  

这位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既是一位伟岸的大丈夫,必要时——

也可以充当一位出嫁的小娇娘。

作者简介

蔡旭,1946年生,广东电白人。中国作协会员,高级编辑,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海口晚报》总编辑、海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现居珠海。出版散文诗集《蔡旭散文诗五十年选》等37部,散文集、短论集10部。

相关稿件
粤B2-20040141 新出网证(粤)字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10522
版权所有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