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说岭南•杨静仪 侯玉婷】珠海历史名人故事之四:黄槐森治水
  • 来源:羊城晚报 云上岭南
  • 作者:杨静仪 侯玉婷
  • 发表时间:2022-11-20 21:10

作者:杨静仪 

朗诵:侯玉婷

导语

珠海市斗门有一个山清水秀的小村庄,叫荔山村。三面环山,一面环水,村庄不大,却人杰地灵。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珠海香山举行县考,荔山村有两名青年考中秀才,这两名青年是黄槐森和他的哥哥黄德森。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黄槐森带着全家人的希望,一人赴京考试,中进士,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他为官清廉,著名作家杨静仪将他治水时的一段经历,写成了故事(黄槐森治水),特聘请专业朗诵家,名主持人侯玉婷老师通过她甜美,饱含深情的声音,将作品内涵进一步宣扬得淋漓尽致!

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黄河流域一带,大雨连下了七天七夜,浊黄的河水冲塌堤坝,洪水过处,房屋庄稼荡然无存,到处漂流着死尸和家具,百姓流离失所。

山东地处黄河下游,受災最重,黄槐森奉旨前往山东治理黄河,赈济災民,他日夜兼程的向山东赶去。数日后,黄槐森等人到达济南。

他们无心去登"一览众山小"的巍峨泰山,更没有兴趣去欣赏那美丽多姿的半岛风光。疲累的黄槐森一到官衙,就端坐在椅子上,听地方官员对灾情的报告,脸上透着倦意。侍从黄海忍不住低声道:“大人,你已经几天没有好好休息了……"黄槐森瞪了他一眼,黄海不敢多说,默默退到一旁。

第二天清晨,黄槐森便领着大小官员朝災区赶去,眼前的惨景,令黄槐森十分震惊,村庄全泡在水中,臭气熏天的水面上飘浮着死尸,家具,牲畜。几个死里逃生的村民,衣不蔽体,面黄肌瘦,两眼呆滞的看着他们。

他看着这些食国家俸禄,玩忽职守的官员,脸色变得铁青,跟在黄槐森身后的地方官员一见,连大气也不敢出。

"妈妈,妈妈!"一阵孩子的哭声从山坡上一间破草棚内传出。黄槐森帶着众人急忙赶了过去。草棚地上躺着一亇奄奄一息的妇女,怀里趴着一亇不满周岁的婴儿,看来巳死去多时了。

一个四,五岁的男孩坐在地上,张着染满鲜血的小嘴,无力的哭喊着。"这是怎么回事?"黄槐森问。"大人,你看。"一个隨员拿起地上一只沾满血的空碗说“妇人为了救她的孩子,割破手腕,将血滴在碗中,给饥渴已极的孩子喝,她的血流尽了,生命也…"隨员说不下去了。

黄海抬起妇人的手腕,黄槐森近前一看,果然手腕上遍布刀痕,走投无路的母亲为了救孩子,竟不惜流尽身上最后一滴血。"惨无人道,还不快救孩子?"黄槐森对着身后的官员和知县怒吼着。

知县哆嗦着走到黄槐森面前跪下:"犯官知罪,请大人惩罚!""革职查办,押往刑部"黄槐森怒道。

正是七月酷暑季节,大水过后,瘟疫四起,痢疾,霍乱在灾区四处漫延。黄槐森一面筹粮救济災民,一面四处招聘医生控制瘟疫,黄槐森日夜操劳,身先士卒,经过两年多的精心整治,瘟疫得以根治,灾情得以控制。

黄槐森长长地舒了口气,下一步他要根治这经常泛滥成灾,不听话的黄河,他召集了有治水经验的水利官员和河工,听取他们的意见,集思广益,制定了一套治理黄河的有效方案,采用疏导,加固加高河堤的办法。百姓们一听治理黄河,踊跃报名参加修河义工队,几天内人数已达上万名。

根治后的黄河,河道变得宽阔,湍急的河水也变得平稳下来,在加高的坚固堤内,狂躁易怒的黄河变得安静下来。

站在泰山之巅看黄河最清楚,黄槐森帶领一众官员,站在半山腰的一座亭子里,看着山下的黄河,金秋季节,灿灿的阳光下,黄河似一条金带,闪闪发光,从西南向东北缓缓流去。

"好美,想不到变乖了的黄河如此美丽!"黄槐森赞道。"该是回京复旨的时候了"黄槐森说完,脸上露出了一丝宽松的笑容。

熹微晨光中,黄槐森等人,巳坐上套好的马车,直奔京城而去。

2022年11月20日完稿于珠海

相关稿件
粤B2-20040141 新出网证(粤)字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10522
版权所有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