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鲲龙”AG600M
“鲲龙”AG600M总装生产车间
鸣镝飞行器
航空工业通飞公司西锐飞机生产车间
1909年,广东籍的“中国航空之父”冯如驾驶自己设计的“冯如一号”一飞冲天,这是中国人首次驾驶自制的飞机飞上蓝天,也开启了广东百年航空梦;2022年11月,鲲龙AG600M在万众瞩目之下的中国航展现场洒下甘露,给广东百年航空梦写下了完美的现实注解。
广东省经济体量庞大、制造业发达,拥有巨大的航空市场,发展航空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冯如一号”到“鲲龙”,今日的广东航空产业历时百年,已经成为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每一届中国航展,世界目光都会聚焦南粤大地。航展内,广东的航空产品光彩熠熠,航展外,广东航空产业蓝图已然绘就。《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支持广州、深圳、珠海建立广东省航空产业创新平台,打造航空产业发展先行示范区。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在那些耀眼的明星产品背后,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南粤企业正在扫码加入航空产业群。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纳、陈治家、谢英君、汪万里、卢政
航展内:
广东航空蓝天振翅
广州:鸣镝飞行器验证空天飞机技术
今年航展上,来自广州的航天产品可谓百花齐放,大到各种各样的无人机、飞行器,小到航天用镜片、耳机,展示了广州在航天产业链上的超强实力。其中,最让人眼前一亮,久久不能忘怀的,当属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带来的一架“黑科技”展品——MD-22(鸣镝)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在军迷眼中,这可能就是中国的“空天战机”。
“空天战机”是指既能航空又能航天的新型军用飞行器,它像普通战机一样起飞,然后加速进入地球轨道,成为航天飞行器,返回大气层后,又像飞机一样在机场着陆。这架神秘的鸣镝飞行器,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对它的定位是:一种可重复使用临近空间高超声速技术试验平台,主要用于天地往返空天飞机的系列技术验证和临近空间原位科学实验。这种飞行器的主要飞行空间并不是像歼-20和运-20等一样是在大气层内,而是高至海平面以上20公里至100公里内的“临近空间”。这意味着MD-22除了飞行高度非常高以外,还以最大7马赫的飞行速度迈进了“高超音速飞行器”的范畴。其最大8000公里的航程和最多6G的机动过载能力,意味着它具有“跨洲际”的长途飞行距离,以及可以在“高超音速”飞行状态下进行大机动的能力。
据悉,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是在广州市和南沙区共同支持下,依托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建设的省属事业单位,聚焦先进空天往返基础科学与关键技术核心问题,主要开展空天科技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进。
珠海:“鲲龙”AG600M带着订单“回家”
11月8日,“鲲龙”AG600M从珠海机场跑道起飞,进行飞行投水功能演示,12吨水随着飞机下部投汲水舱门的打开倾泻而下,精准覆盖投水目标区域,给依旧炎热的珠海航展送去些许清凉。
这离他们的出生地——航空工业通飞总装厂房仅一步之遥,这也是“鲲龙”AG600M全状态新构型灭火机首次真机亮相中国航展。此前9月27日,AG600M以全新消防涂装在湖北荆门漳河机场成功完成了12吨投汲水试验,并签署了首批6架购机协议。
AG600飞机是为满足我国应急救援体系和国家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设迫切需要研制的重大航空装备,是我国首次按照民用适航标准研制的大型特种飞机。总设计师黄领才在回顾AG600研发过程时感慨万千。抱着坚定不移的决心,在研发团队的不懈努力下,AG600研发成功,该机型填补了国内空白,带动了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对推动广东高端航空制造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落地等方面奠定了良好基础。
除了明星“鲲龙”,本届航展上还有32家珠海本土企业携带产品亮相,从无人机到无人船,从整机到航空材料,应有尽有。
深圳:第四代超材料技术首次亮相
“超材料从一项最先进的技术,逐步发展到试用、局部应用,以及到目前成为尖端装备应用尽用、能用全用的主流技术。可以这样说,超材料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伴随着场外阵阵的轰鸣声,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超材料电磁调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若鹏在航展上这样对记者说。
在本届中国航展上,连续四届参加中国航展的光启技术发布了第四代超材料技术。据介绍,第四代超材料技术是可以实现三维超材料工程化应用的新一代超材料技术,相比于上一代超材料技术,实现了由二维向三维立体设计的重大技术突破和超材料制造工艺的升级改进。
今年,光启在展会现场展出了涵盖航空、海洋等多个领域,多达三十余件超材料结构件样品,实现了“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水下游的”全覆盖,并且所有产品全部达到量产。作为中国航展的“常客”,光启从最初的超材料原理展示,到首个超材料结构件发布,再到超材料大规模生产制造,每一届的航展上都能“见证”超材料带来的全新形态变化和“惊人”的产业化发展速度。
航展外:
未来蓝图徐徐展开
广东航空扛起制造业大旗
如果时光倒流到1996年,那时珠海只有航展,却无真正意义上的航空产业;在航空制造上,不仅是珠海,整个广东都是一片空白。但如今,广东的航空产业已经能在航展里吸引世界的目光,从蓝天到近地轨道,从整机总装到生产结构件,广东的航空产业已经覆盖了全产业链。《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广东将依托广州、深圳、珠海等市,推动航空航天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发展,支持广州、深圳、珠海建立广东省航空产业创新平台,打造航空产业发展先行示范区;支持珠海航空产业园建设,推动水陆两用飞机批量生产,加快航空发动机维修项目、航空试飞设施建设;支持汕头、佛山、阳江、揭阳、惠州、云浮等市延伸发展航空装备产业链。
《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还指出,支持高性能无人机专用芯片、飞控系统、动力系统、传感器、数据链、图传系统等技术研发,以及无人机下游应用发展;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依托,突破无人机专用芯片、飞控系统、动力系统、传感器等关键技术,做大做强无人机产业。
广东航空产业破冰从珠海开始
广东航空产业破冰始于珠海航展。2008年的航展,广东唯一航空产业园珠海航空产业园开园,次年航空工业通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产业基地以及总部落户珠海,广东终于抢到了航空工业集团重组后区域布局的最后一杯羹,并以此为核心展开全省航空业布局。
1996年举办首届中国航展时,金湾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小镇;而如今,金湾已成为全国唯一同时拥有机场、港口、铁路、城轨、高速公路所构建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的县级区域。珠海金湾也依托通飞的“一总部、两中心、三基地”体系,聚焦通航作业、运营服务等关键环节,着力提升通用航空运营与配套服务水平,扩大珠海通用航空影响力。在龙头企业带动下,经过多年沉淀,珠海逐步形成了集整机研发、飞机重装、零部件加工、航空服务于一体的完整通用航空产业链。
目前,珠海已成为中南地区通用航空产业类别最齐全、运营企业最集中的区域,一个市场广阔的“蓝天产业”已经成型。
广州南沙打造商业航空航天全产业链
近日,位于广州南沙大岗的中科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项目一期工程完工交付。待项目建成后,这里将成为国内首个全产业链商业航空航天产业基地。
作为“火箭工厂”,中科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主要以固体、液体运载火箭的研制、生产、试验、总装及测试为核心业务,实现火箭生产“一条龙”,年产运载火箭可达30发。这些运载火箭,将为中国商业航天卫星发射尤其是低轨中大型星座的发射任务提供有力的入轨工具。
当然,南沙基地的功能还远不止这些。根据规划,该项目整体建设将历时10年左右,建成后将对公共开放,承担起航天航空科普教育的重要职能。在不久的未来,市民可以现场参观火箭和卫星的研发、生产和发射过程,真正实现“在家门口看火箭”。
今年南沙在商业航天领域动作不断:1月,大湾区首只商业航天专项基金在南沙成立,围绕航天产业链上下游重点开展投资布局;8月,“探天九条”正式发布,从企业初期融资到航天器研制、从发射前准备到顺利入轨,覆盖商业航天企业全生命周期,最高补贴1亿元。
以“一箭一星一基金”产业发展格局为基础,以“一箭”中科宇航和“一星”吉利航天为“链主”,一座千亿级的航天航空产业集群正在广州南沙崛起。
除此之外,广州空港经济区则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广州飞机维修及客改货基地。其中的“定海神针”正是先后在广州空港落户投产的空客和波音“客改货”项目。广州空港也由此成为全国唯一引进全球两大飞机制造商“客改货”项目所在地。
2021年,广州飞机维修基地实现逆势增长,营业收入额达31亿元。如今,广州空港经济区将目光投向属于航空高端制造业的飞机维修,广州空港的下一站,正是全球飞机维修产业中心。随着广州空港经济区大力夯实飞机维修实力基础,不断完善产业体系、扩大产业规模、增强带动效应和优化企业服务,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广州飞机维修及客改货基地的步伐越迈越有力。
业内观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高远洋表示,发展通用航空产业,粤港澳大湾区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雄厚,同时具有市场优势、人才优势。
通用航空产业是由无数中小企业构成的一个产业,在美国通用航空制造产值方面整机制造仅占16%,因此各地在产业招商和培育上要“抓大不嫌小”,即在抓大项目的同时也要注重中小企业聚集化发展;对大项目可以一事一议、因事施策;对中小企业则更应着眼于构建适宜的产业发展环境,尤其是空域资源与机场资源。
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考虑建设通用航空三创(创新、创意、产业)基地,招引产业团队入驻,进行通用航空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创意开发,进行产业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