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人张维屏,字子树,号南山,别号松心子,晚号珠海老渔,广东番禺人。其诗歌创作主张真性情,彰显自我感受,诗风灵动幽秀、清新婉丽,备受诗坛好评,与黄培芳、谭敬昭合称“粤东三子”,享一时之诗界清誉。
张维屏一生爱好游历山水,在卸任江西南康知府终有清闲之时,他决定游历桂林。
张维屏像,《清代学者像传》第二集,叶公绰辑,杨鹏秋摹绘
张维屏一行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二月二十八日自广州城西乘船出发,先后经西江水道、桂江水路至三月二十七日到达桂林。
张维屏《桂游日记》书影,见于《历代日记丛钞》第46册,165页
张维屏在桂林期间,遍游名胜山水,并写下《风洞山》《登独秀山》《隐山》《老君岩》《刘仙岩》《尧山》等多篇游览诗。如其在游览桂林城郊的尧山时就针对当时人们纷纷存疑的尧山、舜山归属的公案写诗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其在《尧山》诗中写道:
尧山与舜山,何为在蛮服?
我谓不必疑,古书要善读。
放勋被四表,重华宅四隩。
而况宅南交,早已命义叔。
圣神所到处,论心不论足。
光天至海隅,孰非帝教育。
至今瞻两山,二帝如在目。
区区辨苍梧,所见无乃局。
张维屏在诗中认为尧山舜山所在哪里不是个重要的问题,重要的是尧舜的感召作用得到了发扬就可以了,徒然辨别尧山舜山所在是本末倒置的问题。
桂林多山,且多岩洞,张维屏桂游期间对桂林周遭的岩洞进行勘察,其中最喜龙隐洞。龙隐洞位于龙隐岩上,山顶有龙形自然遗迹,洞中风景瑰丽,洞中岩壁上还有《元祐党籍碑》《平蛮碑》等石刻。张维屏于此洞外欣然题写“龙影”二字刻于岩壁,并撰诗《龙隐洞》赞之:
山本至静物,而有波涛形。
石本至顽物,而有鳞甲灵。
千寻透夭矫,万激穿珑玲。
根自伏水府,势欲腾天庭。
其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述了龙隐洞中龙形岩石的概貌,给人以蛟龙欲破壁而出的生动感。
独秀峰(来源:清代画家戴熙《桂林八景图》)
象鼻山(来源:清代画家戴熙《桂林八景图》)
五月初一,张维屏离开桂林,回顾一个月的桂林之旅,欣然题作《帆开回望水月洞再赋五言转韵一篇奉寄月沧山长秋甫中翰芸甫水部》诗,对桂林之行作了总结:
来因山之奇,去得水之趣。
此身有去来,此心无去住。
我友惜我别,送我水之湄。
情深酒不浅,一醉安得辞!
舟沿湖西行,复向洞中泊。
同参水月禅,不受根尘缚。
水消当更长,月缺还更圆。
客去何时来?再结水月缘。
诗人触景生情,从水月洞之名联想到与好友“同参水月禅”,既而期待去后复来,“还结水月缘”,始终不离“水月”二字。佛家常以水月为喻述说佛理,张维屏诗也充满了禅意。
张维屏此次来桂林除游览山水之胜、书画雅集活动外,还为《国朝诗人征略》辑选了广西文人诗作。
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初编》书影,嘉庆二十四年编定,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张维屏桂林揽胜与广西文人的诗文唱和交游,创作了大量诗文,表现了其对桂林山水之胜的喜爱,并辑录广西诗人的优秀诗文,体现了粤桂文人之间深厚的文化交流传统。
作者:李梓云
制作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