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符畅
通讯员 陈晓
图/佰彬
当一位残障人士在追寻“美”的路上,遇到岭南工艺美术,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在广州,有听力障碍大学生以水性颜料在通脱木剖切而成的通草片上绘画创作,传承非遗通草画;有残障艺术爱好者从植物中萃取色素染制手淡雅图案,探索植物染技艺;也有心智障碍者手眼协调,完成色泽富丽的刺绣工艺品。于他们而言,创作不仅是爱好,更是个人价值的彰显。
10月12日,广州文化公园文荟馆内,一批残障艺术创作者和岭南工艺美术大师一同对外展出了近百件工艺美术作品,据悉,该展览将持续至10月19日。
近百精品展件背后是长期投入结下的文化硕果
10月12日,广州文化公园文荟馆内,近百件广彩、广绣、潮绣、剪纸、景泰蓝、通草画等非遗作品根据展品造型、色彩、质感分区域展出,可谓琳琅满目。值得关注的是,这次展览既是当代岭南工艺美术的展示,邀请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岭南工艺美术大师参与助展,同时也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融合精品展。
“这次展览名为‘无瑕·非遗——当代岭南工艺美术融合精品展’,由广州国际残障人文化交流中心、广州文化公园、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联合举办,每一位参展的工美大师近年来一直抱着开放包容的态度,向有意向的残障朋友传授工艺美术,这次展览正是采取了以师带徒,残健共融的形式,希望让更多人看到残障人士创造的价值。”此次展览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场不乏令人惊艳的残障人士展品。
文化艺术的繁荣,并非一朝一夕便能取得的成果。在此次展览中,19岁的孤独症青年卢诗雅作为潮绣工艺美术的创作者代表,展示了一系列潮绣作品;来自广州市黄埔区文冲街康园工疗站的残障人士则通过多幅精细生动的剪纸作品,展现日常的剪纸艺术创作。
据悉,近年来,在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指导下,广州国际残障人文化交流中心共为残障人士开设21类、60个艺术培育班,免费培训残障人士3.1万人次,不断邀请专业人士开展线上线下培育。其中,广彩、广绣、潮绣、景泰蓝、通草画、植物染、剪纸等非遗项目颇受欢迎。“每一份技艺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其实都是长期投入的结果。有人愿意教,有人愿意学,一起努力。”上述负责人说。
不只是为了“展”,希望更多残障人士“走出去”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广州残障人士文化艺术事业经过了长足的发展,但距离“破圈”仍有一定距离。
“他们并不是为了自娱自乐,而是希望藉由文化艺术的载体,对外展示自己的工艺美术作品,让更多人看到自己创造的价值。”一位助残公益人士告诉记者,残障人士投身工美,一方面是为了训练手眼协调和专注力,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作为创作者获得认可,并找到创收的可能。
展览开幕式上,记者在与多名岭南工艺美术大师、助残工作者的对话中也了解到,“摘掉残障的标签”“追寻更好的技艺”“以创作者而非残障者的身份获得尊重”已成为社会多方的共识。
不只是助残者在推动,非遗传承人谭广辉、王新元、苏昕分别以各自的方式,开班授徒,向有意向的残障人士传承广彩、广绣、通草水彩画,均是朝着掌握非遗知识技能的目标出发,或在大学特殊教育院系开设工作室,或是在社会上公开招徒,定向培养。
“一门技艺的习得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王新元告诉记者,“残障伙伴一样要沉得下心学习和传承。这个过程,尤其需要解决大家的后顾之忧,需要社会多方思考如何优化无障碍出行,为投身文化艺术事业的残障伙伴争取更多学习和生活补贴。”
苏昕则表示,“过去这些年,我们都看到了社会多方为残障青年投身艺术做出的贡献和改变,这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努力方向。这些年,我也有参与和探索,在我看来,这个领域需要的不仅是某个人的努力,而是更广泛的社会人士的持续参与。”
在多位专业人士看来,无障碍环境是基础,与此同时,残障人士的文化需求巨大,只有更多文化专业人士的参与,才有可能推动这一事业向前发展。
为此,2021年,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发起“百企百艺公益平台”计划,链接社会多方资源,引入文化产业专业人士扶持,共同培育优秀文化创作者,支持创作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旨在拓展残障人士艺术潜能,推动更深层次的残健文化大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