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由中国作协会员、潮籍作家黄剑丰担任编剧的新编潮剧《状元林大钦》将在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表演厅上演。
演出海报
新加坡南华潮剧社成立于1963年,在新加坡积极传承与发展潮剧。《状元林大钦》是南华潮剧社转型后,继创排黄剑丰担任编剧的潮剧《情断昆吾剑》之后的又一出大型潮剧。此外,中国广东潮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潮剧著名作曲陈焕泽担任本剧谱曲和设计唱腔。这是新中两国潮剧界的又一次合作,也是广东潮剧院在新加坡南华传承基地设立后落地的第一个项目。
2020年上半年,南华潮剧社希望作家黄剑丰写一个林大钦的潮剧,尤其交代要将“出花园”的习俗融入剧中,因为这样有利于每年农历七月份当地举办出花园习俗时候的演出,因此这个戏肩负着面对海外年轻一代传播潮汕习俗文化的重任。
黄剑丰在潮州牌坊街纪念明代潮州状元林大钦牌坊前留影
接到这个任务后,作家黄剑丰几次回潮州林大钦的家乡去采访。林大钦的故事基本都是千篇一律的几件文坛佳话,为了写好这个戏,黄剑丰专门去读《林大钦集》,找到了林大钦当年在金殿上应试的《廷试策》,了解林大钦的政治抱负,走进这位明代先贤的内心。正是这篇《廷试策》,林大钦才被嘉靖皇帝点为状元。
新加坡南华潮剧社社长卓林茂说:“林大钦是潮州人的骄傲。和他有关的各种传说,对潮州人的文化习俗与价值观有着深远影响,因此值得传承。”
卓林茂社长(中)带领南华潮剧社青年演员陈纬恬(右)和胡锦峰(左)出席新加坡文物局主办的新加坡“非物质文化遗传传承人”颁奖礼
潮汕的孩子到了十五虚岁,大多要举办一场出花园的成人礼。在这个重要的仪式上,要有一双红木屐、一只大公鸡……这些传说都是林大钦曾经做过的,后世效仿他,希望孩子长大以后,红鞋可以换成乌靴,咬鸡头可以独占鳌头,聪明伶俐,金榜题名。几百年的时光过去了,潮汕文科状元仅此一人,但是出花园的习俗世代相传,一直随着潮汕人的足迹传播到海内外。
林氏家庙(潮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供图)
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处东南亚国家的潮汕人聚居地,仍保留传统,流行着出花园的习俗。不同的是,出花园原本作为一种个人的成长仪式,渐渐在海外转变为一种集体行为。为了留住这个习俗,新加坡一带的潮汕社团为年满十五虚岁的孩子集体举办这么一个仪式。随着岁月的流逝,年轻一代很多人对这个习俗感觉很新奇,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些仪式背后的故事。老一辈渐渐地老去,新一代对这种习俗渐渐地淡化。
新剧将从林大钦改名立志、为民仗义、出花园、妙对娶亲,金殿夺魁,状元游街等广为人知的桥段,着手刻画这位历史人物。
林大钦(1512-1545),字敬夫,广东海阳东莆都(今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人,故自号东莆,生活在明代后半叶,嘉靖十一年(1532),是潮汕地区唯一的文状元,也是我国古代比较年轻的状元,年方二十。以《廷试策》获得嘉靖皇旁的赏识,被钦点为一甲状元,从此名扬天下。
林大钦是中国几千年科举制度下唯一的潮州状元,历来备受尊仰,近500年来,林大钦金榜题名的奋斗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潮州人,对潮州文化和民间习俗也有着深远影响。林大钦少年得志,可惜生命短暂。中了状元之后不久,他辞归故里,在政治上并没有太大作为,因此官方并没有太多故事,但其聪明才情的许多小故事在潮州当地家喻户晓,流传着他“十五岁抱公鸡出花园”“红鞋换乌靴”的故事,不管认字或者不认字的,大都会背颂他撰写的“龙湖院后虎耳草,金石宫前龙眼花”以及“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堂”等名联。
新加坡《联合早报》关于《状元林大钦》演出报道
这出戏自始至终主要刻画的是林大钦的才情与学问。广东潮剧院作曲家陈焕泽老师在音乐创作上主要采用轻三六调的调式结构,并运用潮剧的传统曲牌作为创作元素,使得这个戏的旋律都比较轻快、流畅,用音乐把林大钦的机智灵巧、才思横溢、才华过人的特征烘托、塑造起来。
南华潮剧社出动近30名演员,包括艺术指导、核心演员,老社员和新学员一起呈献这出新戏。大家携手构建的创作团队,通过自导自演,师生同台来完成这次的演出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