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一处唐人街(资料图片)
日本现在有5000—8000左右的客籍常住人口,他们大多数居住在东京、横滨、大阪、札幌等大城市,其中,老一辈客家华侨基本上是“二战”结束前后从台湾苗栗、新竹、桃园等客属地区移民过去的后代,而新一辈则多半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从广东、福建客属地区过去的。与其他族群相类似,早期的客家人主要也从事“三把刀”(菜刀、剪刀、剃刀,分别象征厨师、裁缝、理发师三种职业)的工作,给人纯朴勤劳、老实忠厚的深刻印象。
客家人格外重视教育,就算家庭生活条件再艰苦,也要供子女上学读书,尽可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加上日本国内外各方面形势的好转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第二代、第三代的客家人逐渐摆脱了“三把刀”的束缚,走向中高端的职场,其中还有部分人成为知名的医师或学者。不过,从整体而言,与在东南亚诸国的情况相比,客家人在日本取得的成就显得有些暗淡,这与移民所在国整体的国民文化素养、受教育水平、消费习惯等不无关系。要想在人才济济的发达国家出类拔萃,其难度之高是不言而喻的。
日本台籍老一辈客家人普遍奉徐福为来日始祖,从来不乏以个人或者团体名义慷慨赞助徐福庙者。尽管日本客家的徐福信仰缺乏事实依据,但却有着重大的社会价值和研究意义。这是因为日本民间素有徐福传说,认为神武天皇就是徐福,至今声名显赫的羽田家族仍奉徐福为先人。客家人通过徐福,更容易拉近与日本人之间的距离,同时又在历史文化上占据制高点,得以平衡现实生活中作为极少数群体的心理落差。另一方面,很多徐福庙本身是由所在地的日本人建立的,由来已久,客家人、客属社团通过不断的赞助,既博得了当地人的好感,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日本人的认可,反过来又坚定了徐福系来日客家鼻祖的信念。这点当然也与日本人的思想特质不无关系。日本人与韩国人不同,对历史人物和文化的源流不喜欢计较。他们认为,文化是通过学习而非遗传继承的,传统不是靠墨守成规而是靠精益求精发扬的。既然对徐福是中国人士毫无争议,那么说他是客家人又何妨呢?
二
日本客家有自己的社团。早在1945年,在日本的台湾客家人便组织成立了“客家公会”,相当一部分的骨干同时也是左翼进步组织“华侨民主促进会”的成员,负责日本“中国通讯社”的日常运作。遗憾的是,客家公会只存在了10年左右的时间,最终因为灵魂人物范子唐的返归大陆而彻底销声匿迹。
1963年,受香港崇正会的影响,在丘念台(丘逢甲之子)的倡议和李茶珍、彭鹤寿等乡贤的推动下,“东京崇正公会”在新宿宣告成立。难能可贵的是,东京崇正公会秉持“不问政治,不问宗教,不问国籍”的“三不原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特别表现出亲台湾国民党政权的姿态。
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伴随日本经济的全面复苏,客属社团也迎来了发展的高峰。1980年,第五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在东京成功举办。尔后,崇正会在日本列岛遍地开花。到1998年,日本崇正总会已有8个下属分会。翌年(1999),总会正式更名为“全日本崇正联合总会”。
然而,好景不长。21世纪以后,随着会员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资金短缺等因素,日本的崇正会开始衰微和变异:地方性的分会相继倒闭;东京崇正会政治立场发生倾斜,最终分出另外一个“关东崇正会”与之分庭抗礼。
值得介绍的是,日本的客属社团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例子,那就是2004年7月由教育学家钟清汉先生在东京创办的“日本国际客家文化协会”。该协会是台湾客家人和日本人共同运营的一个学术团体,不定期地举办学术研讨会,每隔1—2年出版一期多语言学术刊物《客家与多元文化》,为中日两国的客家学者(不论派别)提供交流与合作的平台。2014年,笔者曾应邀赴东京参加日本国际客家文化协会创办10周年的庆典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印象颇深。应该说,这是客家人在海外创办的少数甚至唯一学术型社团,它的存在意义重大。
三
最后,简单谈一下客家文化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情况。我们知道,客家文化的形成是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个中既含传承又有嬗变。中日两国虽然在文化上有许多近似之处,但始终是不同的社会。生活环境的改变必然带来客家文化的改变,因为“文化”本来的意思就是人类适应环境的手段。当客家人移民海外时,除却随身所带的有限物件外,基本上只能把无形的东西带过去,待各方面条件成熟了才有可能把有形的东西再现出来。
客家人到日本后不仅会受到日本文化的冲击,也难免受到其他移民的影响。例如,生活在“韩人街”的客家人多少也会受到在日朝鲜文化的影响。毕竟,客家人在日本都是以家庭为单位散落在各地的,并没有扎堆形成村落或者社区。
从另一个角度看,并非所有移民日本的客家人都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普通人的客家意象,很多是来自媒体的宣传和介绍,客家文化对多数人而言只是个熟悉而茫然的概念。客家文化是否该传承下去、该如何传承下去等问题对于在日本的客家人来说从来都不是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日本的客家文化,绝非一块坚如磐石的整体,客家文化本身的多样性不可忽略。如前所述,早期移民日本的客家人以台湾人为主,而台湾的客家文化与大陆的客家文化本身就有差异,到达日本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又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事实上,在日本体验到的客家文化,往往是日本化了的台湾文化或者只是冠以客家之名的日本文化。
纵然客家人有“宁卖祖公田,毋忘祖公言”的古训,但大多数在日本的客家人还是像在印度尼西亚的闽南人一样,无可避免地“三代成峇”。借用关东崇正会会长周子秋的话说就是,“一代已凋零、二代均高龄、三代不关心、四代被同化”。也就是说,台湾籍客家移民由于在日本的时间更长,被同化得也更早、更彻底。
不过话又说回来,客家文化在日本没有消失也不会消失。一方面是丧失了母语能力,却依然保持对客家身份的认同的客家人在日本比比皆是;另一方面是21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大众传媒的兴起,“高木派”的学者们在日本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客家文化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