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于大自然中的我们,一年四季中,秋季肯定是舒适度最高的一个季节。对于身处江南之南的潮州,感受会更强烈一些。
潮州人知道,季节不在日历上,尽管上面标明立秋,即入秋了,别说毫无秋意,就是过了处暑,过了白露,依然未见秋消息,一样的烈日当空,酷暑逼人。
快到秋分了,有喜欢早起晨练的朋友来访,满面春风地告知,早上出门,晨风凉爽,秋来了。听这话,我在客厅也感到一阵清爽。
诗人是敏感的,历代诗词家留下许多的唱春颂秋的名作,他们对这两个季节有好感。但你细品一下,就明白歌唱春天的诗大都在写环境。春来了,大地苏醒了,万物争荣,生机勃勃。像“春风又绿江南岸”,像“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之类。但写秋就不同,多抒发感受,把个人体验挂在自然身上,如“秋风爽,秋月明”,如“秋水长天一色”“霜叶红于二月花”等等。因为秋来了,秋风秋月秋水秋叶都很美很宜人。
诗词家赏秋品秋的佳作名句还有很多很多,但奇怪的是,他们品着品着,都品出个大大的“愁”字来!莫非受宋玉那句“悲哉,秋之气也”的影响?他在《九辩》的起句就是“悲哉,秋之气也!”真有黑云压城的气势。
不过,悲秋与伤愁的程度毕竟距离还远,对秋有好感的人多多的有,所以,并没多少悲秋之诗留下来,倒是有不少秋愁的作品传世。
什么原因?是因为秋与愁谐音吗?
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后来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啊!辛大英雄,你不说愁愁更深!其中苦涩,一直留在代代读者的口感中。
那么,是字形相近吗?
吴文英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这近乎文字游戏的句子,却真的说出了愁的真味来!“愁”字所以备受以玩文字为业的诗词家青睐,因为它与离人有关,与离别相依。在那个没有手机,通讯不发达的年代,亲人友人分别之后的思念,心中的愁就是最浓烈的情感体验。
把离人心上秋写到极致的,首推南宋的李清照。这位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才女的词人,与丈夫恩爱有加,婚后聚少离多,于是,这一时期的词作多写离愁别绪。她有时直抒胸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最绝的是她的《醉花阴》词中所描述“薄雾浓云愁永昼。”愁到什么程度?“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西风就是秋风呀。秋思难抑,斯人独憔悴!
其实,这里的愁,一点也不苦,有怀念,有牵挂,又何曾不是别有滋味在心头?
于是,愁字的正能量显示出来了,在一些语境中,它竟成了人们追求的滋味,就是乡愁!
乡愁,近年来成为一个流行的热词。它是1628年由瑞士医生雅各·哈德提出的,原义是指一种疾病:忧郁症。现在我们用来指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这种对家乡眷念的情感状态,已经是一种享受。
忧伤是一种享受?是的,淡淡的忧愁就是人生的调味品,好比食品,太甜了觉得腻,工夫茶若非略苦微甘,就不够味。最典型的是苦瓜,它时下是潮菜中瓜类之首,最贵也最受欢迎。它形象不美,很野样,它的突出优势正是它的微苦略甘!
也许,我们在它身上,品出了某些人生况味吧,就像愁比秋更深沉博大。
离人心上秋,是对乡愁最准确的注释。既然秋天那么美好,那么宜人,那秋常驻心头,岂非极品佳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