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说岭南•江冰】海滨城市珠海:从前的香山文化,当下的湾区建设
  • 来源:云上岭南
  • 发表时间:2022-09-16 09:38

珠海,印象中标签:海滨城、邻澳门、老特区、大学城、粤港澳大桥。网上广东地图诙谐标志:渔女与亚洲第一长隆。当下因横琴建设,又多了几分关注度。

难得路过,匆匆去日月贝大剧院近前仰视。比悉尼大剧院更玲珑更可亲可爱,与珠海城市身份吻合。

300万人城市、缺少竞争力大企业、GDP排后、港口吞吐量有限、澳门经济体量有限等,均成特区腾飞障碍,期待横琴机遇,再次发力,成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但城市宜居确定无疑,海边情侣路与日月贝风景,让人忘忧而安居,归于静心。

既便海滨城市,依旧难见蓝天,紫荊花开得旺盛,榕树如盖,棕榈成行,那棵结满黄色果子的树,抓我眼球,问三位市民,无人知名。树呵花呵果呵,只要不是超市里卖的,与居民无关。

无名树下,有容闳雕像——中国留学生之父。

遙想百多年前,清末首批官费留学,全国征集童生,内地家长皆恐惧,唯广东人占名额大半。出洋求生,给予粤人世界视野,容闳即为代表,开创先河者。

半天讲课,心中放不下容闳。

下课即打车,穿过市区,去香洲区南屏村容闳博物馆。

馆虽狭小,居于祠堂,内容却丰富。凸显“中国留学生之父”热血一生,始终不渝坚韧不拔实现教育兴国宿愿。

容闳为中国首位获耶鲁大学毕业证留学生,促成中国幼童留学,功载史册。先为清五品官,继为清廷通缉犯,最终支持孙中山:一生跌宕起伏,其意志与人品堪称典范与传奇。

热血共和,转型中国,近二百年中国近现代史波澜壮阔,但我们远不如“日本大河剧”有精采记录与艺术再现,可惜呵!民族奋斗历史,珍贵文化记忆,亦需精心存留,整理承传。

感谢梅童二位年轻人,让我走进容闳,为印象中珠海加一个鲜明标签。

珠海也因此容闳功绩,多了一点历史份量。珠海南屏古村,尚有容家故居:老墙犹在,后人散落海外。

一个民族当记住所有无私奉献者:激励后人,文化记忆要紧。况且,文化记忆中的取舍褒贬,一旦进入教育与文化承传,就有了塑造民族性格的功用,文化自信亦植根于此。

每思此深处意义,倍感文化人之责任与使命。大江东去,逝水流年,我们怎可容忍祖上先辈拼上命为中华民族而奋斗的足迹难寻?

广东省文化学会,名列2020最有作为十大学会。疫情期间,闻风而动,战疫日记征集,影响全球华人;“新时代文化课堂”下基层,推广岭南文化,落在实处。众多专业委员会则将文化大大拓展到各个领域,令我刮目相看。

我受会长委派去珠海烹饪协会讲粤菜,首次与一群白帽厨师相处整个下午。

讲座设珠海海关,烹饪学会召集。岭南文化粤菜专题,听众踊跃,大呼新鲜,有酒店老总从澳门专程入关听讲。

我提出问题:如何将厨艺做成艺术?障碍有二:厨师普遍文化水准偏低;繁重厨房工作让人直觉体力劳动,难以达到自我欣赏与热爱境界。

美食菜品“珠海九大簋”处香山文化圈内,当下亦受澳门西式影响。珠海市前身渔村,传统深厚远不如香山文化的核心区——中山市(历史上为香山县),但毗邻澳门,亦有特区自身优势。

可见,餐饮美食亦是文化交流生动写照。广东人重吃不重穿,食品中有浓重本土与时代的投影。

何况从粤港澳大湾区视野观照,粤菜推广亦是湾区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粤菜粤语粤曲粤剧,本土文化,同根同源矣。

应邀首次进厨房与高白帽子大厨合影,这对于我这样象牙塔里的教授,何尝不是一种新的文化体验?所谓教学相长,珠海之行即是。

2022-7 珠海

江冰,文化学者,专栏作家,文艺评论家。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广州市人民政府聘任广州城市形象品牌顾问。中国小说排行榜评委。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锐批评家、广东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科普专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有影响力学者。著有《浪漫与悲凉的人生》《中华服饰文化》《新媒体时代的80后文学》《酷青春》《这座城,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老码头,流转千年这座城》《岭南乡愁》等。

相关稿件
粤B2-20040141 新出网证(粤)字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10522
版权所有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