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名校自古有之。古有广府学宫、南海学宫和番禺学宫。广州古时三大“名校”始于宋代,因当时广州城由南海县和番禺县分管,从而形成集一州学和南海、番禺两大县学于一城的文化奇观。宋代至明清,广州籍文化大家、朝廷功臣、商贾名流等多出自这三大官办“名校”。那么当时如何入学?秀才又在学宫学什么?接下来我们一探究竟。
学宫录取率不到1%
“科举必由学校。”明清时期,要考举人,就要先读学宫。广东省博物馆专家刘丹说,考取秀才,入读学宫后,方可参加科举的乡试考举人。
但要拿到“学宫”的录取通知书,一路坎坷得很。大名鼎鼎的康有为算是家世显赫,自己11岁便熟读四书五经,熟知朝政时事,但还是连考三次才得了个“秀才”的头衔。洪秀全当年更是为了个秀才身份,三考三败,还大病了一场。
到底是怎么个不易法:一看报名,要五官端正。明代时就规定,考学宫的人要“人才俊秀,容貌整齐”,还要“已读《论》《孟》四书者”等。为防“枪手”代考,报名时除了填写姓名、年龄、籍贯和祖宗三代履历外,还要填最明显的体貌特征,如瓜子脸,柳叶眉,额头有黑痣等。为保身份清白,还要有一位廪生(秀才中的一等生)作保,有的还需要五位报名者互保。
二看实力。考三关抢名额。报完名,还要闯过县试、府试和院试这“三道关”。由于名额有限,最终能考取秀才,进入学宫读书的只是少数人。清代学者汪兆镛回忆说,光绪六年,番禺县“学额三十六名,应试者四千余人之多”。录取率不到百分之一。
闯过这三道关,终于迈出了人生科举功名的第一步,不仅有了秀才的身份,平时可以穿长衫,也拿到了学宫的录取通知书。
新生入学要行“入学礼”
新生入学,要举行入学礼。当时,入学礼与成人礼、婚礼和葬礼一起并称为人生“四大礼”。因此,入学礼极为讲究,学政都要亲自来参加。
清末探花、广州人商衍鎏在回忆录中曾写到当年入学仪式的情景。根据商衍鎏回忆,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入学宫当天,商衍鎏穿着蓝袍、缎靴,戴着红缨帽,簪花披红,十分威风。他坐着大轿来到学政衙门,同其他秀才一起拜见学政,然后来到学宫。在棂星门旁看到写有“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的石碑时,大家下轿步行入内。过了棂星门,在学政的带领下,众秀才环绕泮池一圈,再穿过大成门,来到大成殿,祭拜圣贤。最后在明伦堂向在此等候的老师行师生之礼。拜见完老师,可以回家拜见尊长,或向从前教过自己的老师行谢礼。
这样一天下来,对十几岁的孩子来说,真是既兴奋又辛苦。
广州农讲所内的雕像展示了当年学宫内教学相长的场景。(来源:广州日报)
深研苦学“仁义礼智信”
秀才进学宫,并不意味着就入了科举的保险箱,后面的路还很长。当时秀才在学宫一般都要学祭拜礼仪、读儒家经书、学骑马射箭,还要在社会上兼职礼乐教化。如果一年无故不上课,就会被开除秀才资格。
学生主要上御纂经解、性理之学、诗经、古文诗及十二经、二十四史、三通等课程,学习四书五经,“仁义礼智信”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为未来仕途打下儒家思想根基。你以为秀才只是文弱书生?其实不然,古时不仅有文秀才,还有武秀才。而且,即使普通的学宫也会设专门场地(叫射圃),让文秀才学习骑马射箭,以延续古时“六艺”之“射”。
当然,学校考试少不了,但月月考,季季试,大考小考不断,是不是很累?确实很累!但不能不考。这就是古代学宫生员的学习生活。小考有月考和季考,考的是四书和策论。大考就是岁考和科考,属于能力考试,类似现在的各种级别考试。这两门考试都由皇上钦派的学政主持。清代有句话叫“翰林怕大考,秀才怕岁考”,说的是岁考很重要,关系到学生能否拿到“津贴”,级别升降。根据《明史》记载,学宫岁考分为六个等级,前三等排序不升不降,第一等的秀才叫廪生,可享受国家津贴,当年广州的廪生每年可以领取赏银四两,二三等不发放津贴。但第四等要被责罚,第五等要降级,比如原本是廪生的,如果考差了,就降为低一级的增生,以此类推。而科考是选送生员参加乡试进行的资格考试,成绩大致分三等,一、二等及三等排位靠前的才可以参加乡试。
通过三年的学习,生员毕业时,世界观已被重塑,与入学宫之前大不一样。
番禺学宫两庑(来源:广州日报)
毕业入仕多 乾隆惊叹广东状元郎
清代各地府、州、县学生员的出路主要是参加科举考试,考取举人或进士,从而走上仕途。据《越秀史稿》统计,明清番禺学宫生员中举人的有一千四百多人。成大器者也不在少数,实力最强的是清代广东第一位状元庄有恭。
据《番禺县志》等史料记载,乾隆四年(1739年)那年殿试阅卷时,读卷官对庄有恭的试卷很是赞赏,推为第一,进呈乾隆帝。乾隆帝命大学士当庭拆开第一名的试卷检视,发现是广东人庄有恭。乾隆非常惊喜:“广东僻远之省,竟出状元耶?”吏部尚书甘汝来回答:“前朝曾有数人,本朝从未曾有。”乾隆说:“九卿京堂内并无广东人,今得状元,颇为可喜。”于是,乾隆钦点庄有恭为状元,授翰林修撰,后又历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等封疆大吏十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