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音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曾潇 谭铮
图/广州市城市更新协会、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近日,第四届广州市规划委员会地区规划专业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召开,海珠沥滘片区嘅规划有咗新动向。沥滘村嘅改造历时多年,一直备受市民关心。沥滘村位于广州城市中轴线南部,历史悠久,有“未有河南,先有沥滘”嘅说法。今日嘅粤讲粤有古,就来探寻一下沥滘村嘅古仔。
近日,第四届广州市规划委员会地区规划专业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召开,海珠沥滘片区的规划有了新动向。沥滘村的改造历时多年,一直备受市民的关心。沥滘村位于广州城市中轴线南部,历史悠久,有“未有河南,先有沥滘”的说法。今天的粤讲粤有古,就来探寻一下沥滘村的往事。
沥滘村有900多年的历史。南宋年间(12 世纪初)有一支卫氏族人来到沥滘,在村东面的一棵龙眼树脚下定居,成为沥滘卫氏的开村之祖。
明清两代,沥滘村名士辈出,素有“五百年祖德,十三代书香”的称谓。仅仅在清代,沥滘村就出了三位进士,20多位举人。民间还流传着“九龙出海,六鹤飞归”的说法,意思是九个沥滘的子弟去应试,就会有六个成功归来。
根据广州市城市更新协会的梳理,现在沥滘村范围内共有不可移动文化遗产38处。其中卫氏大宗祠极有代表性,该建筑规模较大,是海珠区为数不多的明代祠堂建筑。卫氏大宗祠于1993年8月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 年 10 月,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卫氏大宗祠始建于明朝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占地面积 2000 多平方米。祠堂正门后方的牌坊造型独特,上部是燕子斗拱结构。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这种“燕子斗拱”是规格相当高的建筑形式,只有皇亲国戚或皇帝钦点才能使用,否则就是违反礼制。在卫氏大宗祠中堂,放置着12块大型屏风。这组屏风是由乾隆皇帝御赐,用来表彰当时卫氏60岁以上老寿星的。
沥滘村还散落着清末、民国时期一些有历史人文价值的民居或名人故居,如抗日烈士卫国尧故居。
1913年,卫国尧出生于沥滘的一个地主家庭。1934年春,卫国尧留学日本,考入东京法政大学政治经济系。留学期间,他阅读了大量马列著作。卫国尧回国后,于1938年5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1942年底卫国尧回到沥滘开展地下工作。当时沥滘为十个兄弟所把持,人称“十老虎”。他们依仗日本人的势力横行乡间,无恶不作,臭名昭著。1944年清明期间,广州市区游击队第二支队在沥滘地下党组织的秘密配合下,按照卫国尧制定的方案,一举把“十老虎”中的八个“老虎”捉拿归案,并缴获一大批武器。“智擒八虎”的消息传开之后,附近24乡的群众无不拍手称快。
1944年7月,卫国尧被任命为广州市区游击队第二支队新编第二大队的大队长。同月25日,该大队在离市桥二十里的植地庄集结,不料被潜伏在该庄的汉奸发觉。26日凌晨,约500名日军连夜奔袭包围植地庄。广游二支队新编第二大队浴血奋战,击退敌人的多次进攻,打死打伤敌军七十余人。战斗中,身患疟疾、发着高烧的卫国尧在突围时不幸胸部中弹,壮烈牺牲,年仅31岁。
1994年,为纪念卫国尧烈士,其生前创办且战斗过的沥滘小学(初名“民智小学”)设立卫国尧烈士纪念馆,并改校名为卫国尧纪念小学。
近日,在第四届广州市规划委员会地区规划专业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海珠区沥滘片区(AH1017—AH1024规划管理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获审议通过。其中提出,要将沥滘片区打造成面向下个100年的新轴线南门·数字科创湾,形成融合形象地标、生态地标、文化地标于一体的地标场所集群,进一步强化中轴南门户的标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