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策划/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马勇 陈骁鹏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丽媛 通讯员 叶衍达
自古香茗出深山——延绵300公里的莲花山脉横贯惠州惠东,在西枝江源头地带孕育了一片生态宝地,这里山高林密、云雾缭绕,十分适宜茶树生长。
惠东县种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位于惠东山区的白盆珠镇、宝口镇、九龙峰等地长期以来广泛种植茶树。近年来,惠东县茶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全县种茶面积已达数万亩,年产值超过10亿元,并涌现出惠州岩茶、横坑茶、仙人茶等广受茶客喜爱的品种。
近日,为宣传推介惠东山茶,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惠东县举办了茗茶评鉴活动。记者获悉,此次活动吸引全县20多家农业企业参与,评选出若干本地优秀茶叶品牌。本期惠州文脉以惠东茗茶评鉴活动为切入点,追溯惠东茶叶种植历史和地区茶文化特色,探讨惠东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茶业盛会
岩茶荣获金奖,沐化村因茶而兴
沿着356省道向东行驶,很快便来到位于白盆珠镇西南部的沐化村。笔直的省道将沐化村一分为二,行走在蜿蜒平整的村道上,洋气的民房和连片的农田交相辉映,与矮岭山坡上的茶园形成一幅田园风光画卷。近日,这座茶韵浓浓的小村庄迎来一场年度“茶业盛会”。
日前,2022年惠东茗茶评鉴活动在白盆珠镇沐化村举办。记者获悉,本次活动由惠东县人民政府主办,惠东县农业农村局、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承办。活动当天吸引了当地20多家农业企业参与,参评的茶叶样品超过40个。据活动主办方介绍,本次茗茶评鉴活动旨在宣传推介惠东山茶,展示惠东茶文化及茶资源,从而提升惠东茶叶品牌创建水平,推动惠东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沐化村地处西枝江源头地段,生态优美,风景宜人。这里种植了大片茶园,是惠州岩茶的主要产地。从高处俯瞰,沐化村漫山遍野的茶园引人入胜——数十厘米高的茶树,从大大小小的矮岭山坡延伸至山脚,形成排列有序的梯田景观。
透过茶树间隙,不时可以看到裸露的深色岩石。记者询问得知,这些种满茶树的小山属于丹霞地貌,因山坡表面荒芜贫瘠,曾被当地村民称为“石头山”。眼下,这些“石头山”上已被大片茶园覆盖,满目苍翠仿佛染上了一层深邃的绿色,成团成簇、如环似阵,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生机勃勃。
沐化村现有的大片茶园,大多是被誉为“茶中贵族”的岩茶。据了解,该村所种植的岩茶是从福建武夷山移植过来的品种。
“大概在2011年,一位惠东本地人在白盆珠地区的丹霞地貌小山上种植岩茶,并取得了成功。”据当地茶农介绍,经过多年的种植研究,沐化村逐渐打响了“惠州岩茶”知名度。2016年,该村种植产出的岩茶获得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
如今,当地建起了惠州岩茶种植加工基地,所加工出的岩茶品质不亚于武夷岩茶。据惠东县白盆珠镇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今年年初,白盆珠镇岩茶种植面积已超过1000亩,其中位于沐化村的惠州岩茶农业公园种植面积约830亩,年产量约3万斤,年产值约750万元。
在本次茗茶评鉴活动中,惠州岩茶一如既往表现亮眼。记者了解到,此次评鉴活动主要评鉴绿茶、红茶和乌龙茶。在评鉴中,评鉴师分别从色、香、味等方面进行评鉴。其中,在绿茶评鉴中,共有25个绿茶参评茶样登台比拼,最终惠东县平山梁化印象茶园的绿茶脱颖而出荣获金奖;在红茶和乌龙茶评鉴环节中,共有10个红茶参评茶样和7个乌龙茶参评茶样先后进行角逐,最终广东好彩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红茶和惠州市西枝明珠生态岩茶专业合作社的岩茶(乌龙茶)夺得金奖。
生态优势
莲花山脉孕育优质茶种,凝练区域山茶品牌
“莲花山后雨,横坑清前茶,茶芽日日长,茶叶朝朝查。”这一首在白盆珠镇横坑村广为流传的客家山歌,唱出了“莲花山茶”的清新和灵动感。
惠东县莲花山脉地处西枝江水源地带,历来以山水取胜,更以茶乡闻名。得益于优越的自然条件,莲花山脉地区孕育了丰富多元的茶种,其中又以横坑茶、仙人茶、宝溪茶等最为有名。各类茶种融合了大自然的馈赠和制茶人的智慧,凝练出“莲花山茶”这一特色区域品牌。2020年,“惠东莲花山茶”获得广东省第三届名特优新农产品的称号。
“惠东县茶叶种植主要分布在莲花山脉地区,包括白盆珠镇、宝口镇、九龙峰旅游区、多祝镇、高潭镇。”据本次茗茶评鉴活动的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惠东县主要种植的茶叶品种除了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岩茶以外,还包括当地特有品种仙人茶、合湾金萱、梅占、水仙等。
记者采访得知,横坑茶作为惠东莲花山茶的典型代表之一,其出色的品质,与莲花山脉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条件分不开。
“横坑村四面被莲花山脉环抱,平均海拔达1000米,云雾经常笼罩在横坑山间,空气负离子浓度高。”据惠东茶叶产业协会有关专家分析,莲花山脉地区葱郁的高山、适当的光照与充沛的水分,为茶叶生长提供了极佳的条件。
走进横坑村,可以看到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片茶园,村中的五指嶂高山云雾茶种植基地,逐渐成为吸引各地游客打卡的乡村旅游热地。近年来,越来越多游客慕名来到横坑村,循着茶韵茶香,感受田园牧歌的天然气息。
值得注意的是,莲花山脉优越的自然条件,还孕育出当地独有的茶种——仙人茶。据介绍,仙人茶是惠东当地妇孺皆知的“茶王”,主要生长在惠东多祝、白盆珠、宝口等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是当地的珍稀茶种。
由于常年生长在山势陡峻、云雾萦绕的高山,仙人茶得以吸收山川灵气精华,口感自然、味苦回甘、久泡不淡且具有药用价值。据介绍,仙人茶可以消暑、治疗消化不良和消肾结石,久贮的陈茶效果更佳。据考证,惠东仙人茶的历史可溯千年。
仙人茶何以得名?据《惠东乡镇大事典》记载,仙人茶乃葛洪仙师亲手栽种,故得名。另据当地传闻,莲花山顶棋盘嶂曾有神仙下棋,其喝茶后将茶叶抛至山上,后来才生根发芽。
茶韵悠远
横坑茶流香百年,至今沿用传统工艺制茶
惠东种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追溯惠东的种茶史,同样绕不开横坑村。作为典型的客家村落,横坑村已有数百年的茶叶培育种植历史。当地村民在劳作之余,也长期保持着“以茶会友,以茶待客”的习惯。如今在横坑村五指嶂山一带,仍可找到昔日古茶园的痕迹。
史料显示,横坑村地处莲花山脉要地,自古以来不仅是粤东交通要冲,也是茶盐交易的必经之地,这为当地发展茶叶种植、生产、交易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据横坑村《赖氏族谱》记载,清朝初期,赖氏祖先来到横坑开基落担,并于康熙年间开始种植绿茶。随着时间的推移,茶农逐渐发现茶叶在当地的生长速度比其他地方更快,并且叶肥芽嫩,味甘耐泡,广受茶客喜爱。最初横坑村的茶叶种植规模很小,人们意识到种植茶叶的经济价值后,便开始扩大种植规模。自此,横坑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投入到种茶中,并形成了独特的制茶工艺。数百年来,“横坑茶”循着车马熙熙的古驿道,香飘四方、名扬岭南。
“我们这里很多茶山是祖上传下来的,一直沿用传统工艺制茶。”据横坑村本地茶农赖大叔介绍,时至今日,大部分村民仍以种茶制茶作为经济来源之一。每年清明节前,横坑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在采摘茶叶,白天采茶,晚上制茶、炒茶,十分忙碌。
“横坑茶属于绿茶的一种,主要有三个品类:春茶、夏茶(六月子)、秋茶(白露子)。”茶农赖大叔介绍,春茶为清明节前所采摘,经清明雨露的滋养,清醇甘香;白露子蕴涵独特的花香味,冲泡后能激发茶叶中迷人的花香。他表示,横坑茶叶不经过发酵,只采摘新叶,一芯两叶,只需杀青、揉捻、干燥和翻炒,茶香天然独特。
记者留意到,当地人在喝茶技巧上也十分讲究,要做到“一看二闻三品四搅五咽六回味”。一套品茶步骤下来,即可通过一口好茶搅动味蕾,充分品味茶叶的甘美香气,仿佛置身清新广袤的茶园中。
讲好故事
推动茶文化和茶产业融合发展
沐化村岩茶基地盘活“石头山”、仙人茶以稀为贵历史悠久、横坑茶流香百年名扬一方……近年来,惠东县茶产业迎来快速发展。数据显示,目前惠东县种茶面积已达数万亩,茶叶年产量约2100吨,年产值超过10亿元。经过多年发展,惠东县形成了多个颇具知名度的茶叶品牌,如惠州岩茶、蝴蝶峰合鑫仙人茶、五指嶂横坑茶、宝溪口有机茶等。
小茶叶,大作为。惠东县茶产业的发展有效带动了乡村振兴。据统计,惠东县从事茶叶生产经营的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已超过1000家,其中不乏市级、县级农业龙头企业。随着茶产业进一步发展,各项资源要素涌入乡村,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越来越多本地青年回乡创业,他们种茶树、建茶园,盘活撂荒地,用小茶叶托起乡村“致富路”。
需要指出的是,惠东茶叶产业发展虽取得明显的成效,但仍存在一定短板。据介绍,受传统粗放经营模式等因素影响,惠东茶叶产业整体品牌竞争力较弱、销售渠道不够完善、行业标准也有待统一。
如何推动惠东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茶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可考虑从特色茶文化切入,将其打造成惠州的一张文化名片,实现茶文化和茶产业的融合发展。”惠州市茶文化促进会会长丘燕伦表示,惠东仙人茶、横坑茶,以及备受关注的惠州岩茶,均具备丰富的本地文化特色,应深入挖掘茶叶种植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讲好惠东茶故事,助力惠东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近年来,惠东县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加快发展绿色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为中心、以龙头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提升惠东茶叶品质和巿场竞争力。当下,惠东县持续深入统筹发展全县茶叶生产经营模式,打造惠东品牌名优茶叶产业链,同时以茶叶产业带动乡村休闲旅游业。
【文脉溯源】
惠东曾出土唐代“茶磨”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丽媛 通讯员 叶衍达
作为惠州千年茶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惠东的种茶历史、饮茶风俗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据考证,惠州种茶史领先岭南其他地区数百年,唐宋时期,惠州饮茶之风普及民间。苏东坡、唐庚等众多文人雅士对古代惠州茶事着墨甚多,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文章。而目前惠州千年茶史最有力的证据,则是出土于惠东梁化的“昆山片玉”石磨。结合社会风俗和历史背景考证,该石磨为当时用作磨茶的器具,反映出当时惠州茶事兴盛。
耐人寻味的是,为何这件精美的茶磨会在惠东梁化出土?
惠州市博物馆有关研究分析认为,在隋唐废梁化郡而设立循州总管府后,当地官府发现当时社会风行茶话会,为讨好当朝上级官员,专门制作了这件精美的研茶石磨,或作为贡品。但因各种原因未能进贡,这件石磨最终留在了惠东梁化。如今“昆山片玉”石磨作为“镇馆之宝”,被收藏于惠州市博物馆中。
此外,目前主流的观点认为,惠州茶文化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东晋时期。据东晋斐渊《广州记》记载:“酉平县出皋卢,茗之别名,叶大而涩,南人以为饮”。这段记述被普遍认为是关于惠州茶文化史最早的记录。
其中,“南人以为饮”说明,早在东晋南方人或岭南人都在喝惠州产的茶,可见当时惠州茶业生产和贸易流通就已相当发达。
所谓的“皋卢”即为苦丁茶。有观点指出,出产“皋卢”的酉平县,就是惠州归善(欣乐)县前身。不过,有关“酉平县”的真实所在,业界尚存争议。
据有关文史学者通过民国《博罗县志》考证,酉平县或在今惠阳平潭至惠东多祝之间,近梁化。
惠州市茶文化促进会会长丘燕伦表示,惠州茶文化传承至今已有千年之久,底蕴深厚,是重要的文化瑰宝,值得深入挖掘,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