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古钱——崇宁通宝、崇宁重宝
韶州新置永通监记碑石残件。图片由欧元珍提供
余靖是韶关人民熟知的一位北宋名臣,他一生为国家竭智尽忠、建策匡时、抚民治吏,三使契丹、两平蛮寇,这些光辉业绩史上多有记载。余靖在其壮年时期还为韶关做了一件造福乡梓的大事——筹建韶州永通(钱)监,这件事许多韶关人也不一定知晓。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六月丙戌。光禄少卿、分司南京余靖为左神武大将军、雅州刺史、寿州钤辖。寻请以旧官侍养,许之。”尽管官升至大将军、刺史等大员要职,余靖仍请辞不就,其中原因是1045年他曾出使契丹,因“蕃语诗”故,被劾失使者体,出知吉州。靖既失势,后又受人攻讦,不自得,求侍养去,“居曲江”。余靖当时没就任新职,也不曾离开曲江。余靖对当地天兴场、岑水场大量出产铜矿之事十分关心,对依托当地丰富的铜矿资源成立铸钱监的大事他亦热心参与。他在给地方官员指导的同时,为此事向朝廷大胆进言,努力促成创置钱监之事。《韶州新置永通监记》明确记载:“今天子嗣位之二十七年(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特诏翰林学士叶公清臣、宋公祁经度山泽之禁,以资国用。乃佥作奏曰:‘谨校郡国产铜和市之数,惟韶为多……谓宜即韶置监’。”可见宋廷于庆历八年下诏置监,而建设钱监的工程为次年(皇祐元年)落实,所以《监记》中载:“副郎栾公温故协恭承诏。以经厥始……以皇祐冠年龙集己丑(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三月甲申始筑其基而饬其材,八月辛酉栋宇完、范熔备、物有区、工有居,九月已亥大合,乐以落之。”而正式命名为“永通监”为皇祐二年之事,所以《监记》中写到:“明年(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四月乃下敕,赐名永通。时天子亲辜明堂之岁。十月初三日,光禄少卿、分司南京余靖记。”可见,为了韶州永通钱监的创建,余靖出了不少力、做了许多工作;加上其朝廷大员的身份和出色的文采,由其为此大事作文以记之,当属实至名归。
永通监设置之初主要得益于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这也符合当时“即山铸钱”的要求。余靖在《武溪集》中写道:“韶被山(南岭)带海(北江),杂产五金”“市材于山,市甓于陶,雇工于巧。凡手指之勤,筋力之用,率评价而与之金。不发帑赀,不徭民籍,而功用成……余悉办于韶之境”。韶州永通监自设立后至北宋末年,产铜量和铸币量稳居全国之首,永通监的设立缓解了北宋皇祐及治平年间铸币量锐减的危机,为北宋的财政和经济繁荣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南宋早期,永通监仍有可观的造钱量,经百余年的开采,岑水场铜矿资源逐渐减少、几近枯竭,宋廷遂于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省并了永通监。
宋代是使用铜钱量最大的一个朝代,并且年号丰富、版别繁多。北宋时期尽管铸币量大,但大多材质精良、形制规整、文字精美,开创了“三体钱”“对钱”等铸币形式,而且许多钱文还由书法造诣较高的帝皇亲自书写,后世谓之“御书钱”。北宋钱币因其工艺高超和书法精美(尤以徽宗一朝的铸币最为绝美),为古钱收藏者所珍爱。
南宋时期继承了北宋高超的铸币工艺,但因北方金人勒索(南宋每年要向金国上缴“岁钱”),铜钱及铜材大量外流,以致南宋国力衰弱,此时期铸币的铜含量降低,而锡铅比例增加,质量大不如前。南宋从淳熙七年开始在钱币背面标注年份或监名。韶州永通监设置于皇祐元年(1049年),于淳熙十二年(1185年)被省并,在宋代历史上活跃了136年。韶州永通监自设立后至北宋末年,产铜量和铸币量稳居全国之首,以铸钱量最高峰的元丰年间计,宋廷铸钱共500余万贯,韶州永通监就贡献了80万贯。永通监铸造的钱币年号和种类丰富,依韶关本地批量出土的宋钱来考证有:至和元宝(通宝)、嘉祐元宝(通宝)……乾道元宝及淳熙元宝等共计十余个年号,数百种版别。可以说韶州永通监的铸币囊括了宋代的一大半铜钱品种,因此,在宋代的经济史和货币史中,对韶州永通监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此外,通过对永通钱监的研究进一步充实余靖生平,让后人进一步体会忠襄公的家国情怀和千秋风采,追溯韶州永通钱监的辉煌历史,从而发掘韶关的又一个历史文化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