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音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曾潇 谭铮
暑热难耐,好多广州街坊都会选择夜晚出街。多年来,广州一直以“夜经济”活力旺盛著称,好多夜间消费形式都係从广州走向全国。呢期《粤讲粤有古》,我哋就来倾下当年嘅广州夜经济。
暑热难耐,很多广州街坊都会选择晚上出街。多年来,广州一直以“夜经济”活力旺盛著称,很多夜间消费形式也是从广州走向全国。这期《粤讲粤有古》,我们就来聊聊当年的广州夜经济。
说起晚上的娱乐活动,唱卡拉OK曾经是很多人的首选。1988年,中国内地第一家卡拉OK就开在了广州东方宾馆。
当时,广东一位负责涉外事务和招商引资的工作人员,在日本神户的一家小酒馆里第一次接触到卡拉OK,这样的新兴事物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上世纪80年代的招商引资工作中,一些日本企业对进入中国市场仍有顾虑。他就想到了卡拉OK,认为这项娱乐活动需要的投入并不高,又能满足内地人民群众的需求,市场前景不错,可以作为尝试。
东方宾馆把第一台卡拉OK机放到了一个能容纳60人的大厅里。这个大厅有一个圆形小舞台,客人入座后,服务员便送上点歌本,客人可以写下自己想唱的歌曲,等到心仪的伴奏响起,便手持麦克风上台献唱,过一把“歌星”瘾。
东方宾馆有个卡拉OK厅的消息很快传遍全城,大量市民前来一探究竟。不过尴尬的是,由于当时内地还无人能提供卡拉OK机的伴奏,所以那台卡拉OK机点不了中文歌。后来,内地唱片公司纷纷开始制作卡拉OK,这一娱乐方式才真正开始风靡全国。
到今天,卡拉OK已过了它的巅峰期,人们在夜间有更多的方式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例如,很多年轻人更喜欢去Live House听歌,享受台上台下一起放声合唱的快感。
四十多年前,广州就已经诞生了类似Live House的听歌场所。1980年初,还是在广州东方宾馆,内地第一个“音乐茶座”诞生。
为了给参加广交会的外宾提供健康轻松的娱乐活动,1979年,东方宾馆曾尝试开办小规模的音乐茶座。一开始只在广交会举办期间开放,一年两次,每次办一个月,入场费是6元的外汇券,而且必须凭护照购票。
由于反响很好,1980年3月,东方宾馆正式让音乐茶座常态化运营,且广大市民皆可入内。听众花钱买一张票,就能进来坐在餐桌前边喝茶吃点心边听歌,票价包括了茶座提供的饮料和小食。
和当时的传统舞台相比,音乐茶座的演出更加随意和轻松。舞台在中央,歌手握着话筒边走边唱,观众在围绕着舞台周围摆放的餐桌就座,可以欣赏音乐、点唱歌曲,也可以跳舞,兴之所至还可以上台高歌一曲。
东方宾馆还找来当时广东民间曲艺团的作曲兼指挥吴国材,筹建了音乐茶座的第一支轻音乐队。最初演唱的是中国民歌和世界名曲,而后逐渐加入港台流行歌曲,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吴国材回忆:“客人又是欢呼、又是敲茶杯、甚至站到桌子上,‘安可’到根本停不下来,我们完全没预料到。”这种新颖的表演方式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到了每晚演出时分,餐厅座位爆满,连走廊上也要加座。
这种形式很快在广州流行。到了1984年,广州的音乐茶座已经增加到70多间,每天都有上万人进场消费。这些音乐茶座各具特色,个性十足。
除了听歌,购物消费也是夜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开设最早的夜市,正是1984年5月开始的西湖路灯光夜市。
当时,人民路要建高架桥,附近的小商品市场要被拆除,市场里的经营人员需要妥善安置。西湖路靠近北京路商业街,附近又有广州百货大楼,相关人员实地考察后,觉得在西湖路办个夜市,解决待业青年的生计问题是可行的。
夜市开办初期,效果并不好。工商部门考虑夜市经营需要明亮的灯光,给每个档口安装了一盏电灯,这个办法果然让客流量大增,夜市越来越红火,档口数量一度多达上千个。随后,电灯泡又换成了更亮的光管,每到晚上,夜市的灯管前后相接绵延数百米,仿佛一条发光的长龙。
每晚7时开始,西湖路以及紧挨着的教育路灯光如昼、人流如织,一派繁荣景象。由于摊主们对时尚的触觉十分敏锐,国内外的新款时装总是很快就能在西湖路夜市上出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西湖路夜市成为展示最新时尚潮流的窗口。
现在,国内的夜经济形式多种多样,广州夜间消费活力持续迸发。广州目前已形成越秀区北京路-海珠广场商圈、荔湾区上下九-永庆坊商圈、天河区天河路-珠江新城商圈、海珠区江南西-工业大道四大“夜间消费聚集地”,打造出具有岭南特色的“夜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