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说岭南•江冰】70后雕塑家潘更迪:用自己的艺术呼应“中国崛起的高光时刻”
  • 来源:云上岭南
  • 作者:江冰
  • 发表时间:2022-08-15 09:54

70后雕塑家潘更迪,浙江金华人,上海上大学,广州居住,自由艺术家:专心呼应“中国崛起的高光时刻”。

潘更迪作为70后一代,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全面崛起时期成长的艺术家。开朗明快的风格,风动九洲的气象,优雅时尚的都市情调,反映了一个意气风发的时代。

他的雕塑以人物形象为主。其中尤为注重女性形象塑造——对内心的探索以及独立而自信姿态的彰显,可以视作对“中国高光时刻”的呼应。

我问:雕塑如何记录当代的信息,日常生活中怎么接受信息?潘答:多个方面接受:音乐、舞蹈、尤其是年轻人喜欢的艺术、项目、潮流,比如直播等,时尚元素就在其中。

当代中国内地都市女子形象——潘之青睐之器重之用心:独立行走,昂首飞扬,人格自主,英姿勃发。

风一般的女子,随风起,风扑面!

兼有社会批判。发现牛乳有毒,呈现无私挚爱的母乳,女性纤纤玉指,滑润肌肤,雪白玉石赋予温度。

兼有传统致敬。汉人骑马:腰背挺拔,英雄气派,风驰电掣,快马一鞭,战袍飘然。

风一般的古人,随风起,大风兮!

雕塑下刀干净利索,刚柔相济,始终在具象与抽象之间寻找到一种最佳平衡。

美女衣裙亦刚亦柔,光滑柔软与粗糙拙扑相映成趣,金粉涂抹,鬼斧神工;汉朝骏马腿纤长却筋道有力,马与人相得益彰,美感十足。

中国女性的解放其实不过百年时间。男女同工同酬,妇女能顶半边天——建国后50年酝酿,终于在2000年前后,迎来了女性解放的高光时刻。

而这一时刻,又与中国都市化进程有关。

城市的生活方式,为女性自由选择自由生存的权利获得——提供了有效路径。潘更迪的雕塑,在女性形象塑造上恰好与此时刻完全对接。

他捕捉到了中国女性外在与内在——既意气风发又坚定追寻的精神状态。仿佛旭日东升,浮出地表,光芒四射。

他的艺术传达也多从阳光从正面落笔,明朗奔放优雅时尚、都市化囯际化诗意化是其女性形象雕塑的艺术基调。

或许用艺术家自己的话可以印证:我内心的主要原则还是道家的“道法自然”,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平面、构成、材料、等等,雕塑是一个综合的艺术。

《随风起——潘更迪雕塑作品展》, 动与静、硬与软,具象与抽象,传统与时尚,奇妙的融汇贯通。

南粤大地,岭南文化,粤港澳大湾区,构成一个共同的气场,湾区书屋让艺展又增加一番意义。

我最喜欢潘更迪雕塑的灵动,坚硬的重金属白玉石被赋予风一般气质。

同时,我还发现,广州这座城市与潘更迪的雕塑有着不约而同的默契:既有无缝对接世界潮流的时尚风格,又有市民群众的烟火气;既有开风气之先的精气神,又非常低调务实包容。

两者之间的精神呼应,也有广州一批新客家人的特殊贡献。

潘更迪,我,以及一大批外来移民——安居落户的艺术家与文化人。诗与远方,同安居乐业的烟火气——为我们的生存提供了上佳的环境。

这座城,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

风者,独立于天地之间的自由也。青铜与坚石,何以举重若轻?何以轻盈流动?何以随风起舞?何以驰骋翱翔?

细观一尊一尊作品,我的遐想翩跹起舞:风过岭南,吹拂大湾区。

2022-8广州珠江公园

江冰,文化学者,专栏作家,文艺评论家。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广州市人民政府聘任广州城市形象品牌顾问。中国小说排行榜评委。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锐批评家、广东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科普专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有影响力学者。著有《浪漫与悲凉的人生》《中华服饰文化》《新媒体时代的80后文学》《酷青春》《这座城,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老码头,流转千年这座城》《岭南乡愁》等。

相关稿件
粤B2-20040141 新出网证(粤)字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10522
版权所有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