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视频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卓栋 通讯员 朱强 唐景华 谭耀广
鹤山狮舞,威震四方。鹤山醒狮是南派醒狮的重要一脉,创始人冯庚长以“狮王”著称。由他创制的鹤山狮头更是形态独特、不怒自威。
百余年来,鹤山狮头从江门鹤山流传至海外,不仅成为南粤醒狮表演的主流道具,更化身为鹤山城市文化的重要标记。而鹤山狮头制作技艺,也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在日前江门市政府公布的江门市第九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鹤山狮头制作技艺榜上有名。
一支竹篙、几层纱纸纱布、羊毛兔毛两种、七彩虎斑点缀……简简单单的材料,经过复杂细致的工序,“扎”出蕴含厚重文化的醒狮头。如今,鹤山狮头制作技艺不仅坚持传承,更是声名远播。电话下单、上门订货,来自全国各地和东南亚的求购者纷至沓来,重金求“狮”。大狮头、儿童狮头、用作礼品的小狮头……鹤山狮头成为了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文化符号”。
灵猫触发灵感
“狮王”创出“蛤乸嘴狮”
鹤山沙坪街道越塘村委会,乍一看只是当地普通的城中村。但在南粤醒狮历史上,这里不啻于祖庭圣地。“狮王”冯庚长在此出生,鹤山狮头也在此诞生。直到现在,这里仍是鹤山狮头制作技艺的正宗所在。
根据鹤山当地文史资料,冯庚长1852年出生于越塘大朗村。他天资聪颖,对于武学悟性极高。身为少林俗家弟子的冯父见儿子是练武奇才,便悉心教导。经年累月苦练,冯庚长打下深厚的武术根基。随后,冯庚长前往佛山,师从同乡冯了性学习武艺、狮艺。由于勤奋好学,善于变化创新,冯庚长把历年来所学的少林武术、南派武术和佛山醒狮融会贯通,集各家所长,终于创出鹤山狮艺。
鹤山狮艺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狮形猫步。相传冯庚长回乡开馆授徒,在武馆里养了一只猫。在细心观察猫儿戏鼠的过程时他大有所得,把狮子的形态性格与猫的敏捷动作融合起来,最终悟出了狮形猫步。此外,冯庚长还根据灵猫头部造型相应改造了原有的南派狮头造型,从而创出鹤山狮头。
据介绍,鹤山狮头外形长而高大,狮头顶为拳角,以青、黄色等为主色调。具有青鼻、“企眼”、鲤鱼额、拳角、蓬花座、莲蓬眼顶、猫须面、“蛤乸嘴”“烂耳兜风”、五蝠背等特征。其中,鹤山狮头的嘴型最为独特,嘴突出如青蛙嘴状,因此醒狮表演行内人又称之为“蛤乸嘴狮”(“蛤乸”为青蛙的粤语土名)。
不少人评价,鹤山狮头融合戏剧、绘画、装饰等多种艺术元素于一体。拟人化脸谱的艺术形象,充分表现醒狮的不同风格和性格特征;狮头较轻,舞法灵活,微小的动作也表现得栩栩如生;狮头尺寸较大,能直接套入表演者膊下,配合转动更加方便。
鹤山狮头造型独特、威风凛凛,不仅是南粤醒狮的重要表演道具,更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去年9月,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就将一对精心制作的鹤山狮头收进馆内珍藏。记者了解到,目前制作一只鹤山狮头,造价约在数千元。而一些由知名老师傅制作的、年代久远的狮头,有爱好者出价更高达2万元。
慢工制作狮头
巧匠“扎”出王者之风
在越塘村委会的松元村,冯胜强每天都会在老屋的二楼扎制狮头。从五六岁起,冯胜强就跟着父亲冯麟学习扎制狮头,至今已有40余年。现在,他也接过父亲的担子,成为鹤山狮头制作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
在老屋的二楼隔墙上,挂着三个分别以金黄、赤红、青黑为主色调的鹤山狮头。冯胜强告诉记者,这分别代表着有皇者之气的“刘备狮”、忠肝义胆的“关公狮”和勇猛凶悍的“张飞狮”。三个狮头制成已久,其中一个至今已超20年。但从外观看,狮头基本保持完好。冯胜强说,这除了因为保管妥善外,还得益于鹤山狮头制作技艺的严格选料和精巧手艺。
冯胜强介绍,鹤山狮头制作技艺大致分为扎、扑、描、装四大工序。首先选用长约2米、竹龄两至三年的“竹篙”,晒干之后根据需要削出粗细不一的竹篾条,扎制成狮头骨架;“扑”是指在骨架上蒙皮。这道工序需用玉扣纸、纱布以及不同材质的纱纸,从里到外依次用浆糊贴好、扑平,然后放在阴凉处风干,形成狮头雏形。“这两道工序关系到狮头是否坚固、耐用。”
“描”则是用颜料在狮头上描绘出层次丰富、粗犷明快的图案,“狮头有没有神髓,就看描得好不好。”由于这道工序主要用七种颜色描绘,再点缀上丰富的虎斑图案,因此描好的狮头又有“七彩虎斑狮”之称;“装”则是待颜料干燥后在狮头上装配拳角、铜额、眼珠、鼻翼绣球等配件,并以羊毛兔毛分别装饰狮头的鼻、嘴、下颚、脸颊、额头、眼眉、眼睑等处。描绘装饰好的狮头更显王者之风。至此,一个约6斤重的狮头便大功告成。
冯胜强说,整个制作过程极为考验手艺和耐性,而且非常耗时。“每道工序之间还要等待浆糊和颜料风干,加起来的制作时间要用约20天。”因此,目前冯胜强每个月只做一到两个狮头,可谓慢工出细活。
手眼犹如“标尺”
卅年修炼“炉火纯青”
接受采访时,冯胜强对狮头制作工序轻松道来,但他学习扎制的经历,却是万般艰难。冯胜强说,直到35岁,他才完整地扎出了第一个鹤山狮头。
他对记者回忆,他的家族从清末起就是扎“狮”世家。父亲冯麟为求技艺得以传承,对其要求十分严格。为此冯胜强吃了不少苦头。削竹时被小刺扎到、被刀子割伤都是“家常便饭”。练习扎制狮头骨架时,长时间集中精力和单调的动作更是“磨人”。
据了解,扎制狮头骨架首先要确定狮头大小和形状,随后用竹篾以“十”字形扎成拱穹顶,接着依次扎眼眶、狮鼻、狮口、下颌等处。每一处都需要用不同粗细的竹篾。
由于制作时没有固定的模型,因此要依赖扎“狮”人的双手和眼睛保持左右对称、结构稳固、比例合适。冯胜强介绍:“这道工序又有扎狮框、顶嘴竹、中竹(定型)等小工序,最基础就是用纱纸搓成细条,绑住交叉的竹篾,形成一个接点。特殊部位还需要铁丝来加固。一共要绑一千多个接点才能扎好一个狮头骨架。”
冯胜强回忆,仅学习“扎”这道工序,他就下了不少苦功夫。除了接受父亲冯麟手把手的指导,他还细心观察父亲的制作过程,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模仿父亲的手艺,逐渐摸索自己的“手感”。
经过千锤百炼,冯胜强练就了“标尺”一般的“金睛火眼”和手法,“现在无论扎什么尺寸的狮头,我脑子里像自动生成草图一样,马上就会有骨架的形状涌出来。”
四方皆来求购
狮头成为抢手精品
如今,父亲冯麟年岁已高。冯胜强担起制作鹤山狮头、传承鹤山狮头制作技艺的重任。
在冯胜强的微信里,加了许多世界各地的醒狮爱好者和同道中人为好友。其中就有不少人通过微信向冯胜强下单。记者采访当天,冯胜强正在赶制一个中国台湾朋友订的狮头。“他通过微信给我下单,直接给了定金。”
此外,还有更多客户会亲自上门订货。他们除了确定狮头的具体细节、提出自己的特殊需求之外,更希望与冯胜强面对面交流,亲眼见识他的巧手。近日,来自佛山顺德龙江的卢先生便亲自登门拜访并订货。佛山也是南派醒狮重镇,佛山当地有不少狮队多次向冯胜强订货,其中就包括卢先生所在的狮队。卢先生称赞:“冯师傅制作的狮头质量好,很结实,也很好看,耐用性也很强,在我们那里很有口碑。”
难能可贵的是,冯胜强还在传统基础上作出创新:“我们现在除了做大狮头以外,也做一些尺寸比较小的狮头,可以让客人作为艺术品、礼物来收藏或者送礼,让更多人了解我们鹤山狮头的制作技艺。”
由于冯胜强坚持传统工艺制作、全程自己参与,最多仅是几个家人和徒弟帮忙,因此他每年制作的狮头只有约20个,可谓一“狮”难求。不少客户都要提早向冯胜强订货。记者了解到,冯胜强制作的鹤山狮头,从鹤山走向了全国各地,甚至远销东南亚。
积极展示手艺
“非遗”传承后继有人
除了制作狮头,冯胜强现在还经常走进校园,向学生们演示狮头制作技艺。他说,由于传统扎狮的工艺繁杂,耗费时间长,单凭这门手艺难以维持生计,愿意学习扎狮手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所以他积极参加校园内的非遗研学活动,让同学们体验狮头制作手艺的魅力,希望以此激发他们的兴趣,将来传承和发扬这门手艺。
松元村的村民冯锡全,从小热爱醒狮,经常和冯麟、冯胜强父子交流。一年多前,他拜师冯胜强门下,潜心学习狮子头制作技艺。冯锡全说:“冯师傅他们几代人传承下来狮子头的制作手艺,如果你不学我不学,那这个技艺就会失传了。我不想以后只能在博物馆看到这些传统技艺,因为这是我们文化的根,也是海外华侨和我们年轻一代凝聚力的重要载体之一。”
在老屋里,还挂着一个由冯麟老师傅制作的狮头。冯胜强说,父亲年事已高,很久没有扎狮头。现在流传于世、由他制作的狮头越来越少。“有不少人出高价想买,我都没答应。我想把它留作纪念,当成鹤山狮头制作技艺代代传承的一个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