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德路地铁站B出口走出来,眼前是一条热闹的街巷。路面虽不宽,但长数百米,道路两旁是各式各样的商铺,有卖早餐的、卖海味干货的,还有卖蔬菜水果的,极具烟火气息。在街巷入口处,路面石板上刻着的“卖麻街”三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据民国《广州城坊志·卖麻街》引《香山县志续编》载:“雍陌黄族始祖高风,宋代由省垣卖麻街迁居雍陌。”可知卖麻街在宋代已经出现。《越秀史稿》第二卷提到,卖麻街在今一德路北侧,海珠南路以东。形成街巷前,这里是江岸地,相传为织网和麻皮的集市,因而得名。
位于广州越秀的卖麻街。(摄影:胡瀛斌)
街巷形成后,卖麻街成为商贾往来盛地。到了清代顺治年间,“总督行署”迁至此处。清朝年间,这条街巷还曾建有太岁庙和杨公祠。据《广州越秀古街巷》(第六集)记载,卖麻街的杨公祠是清代广州绅民集资所建,奉祀康熙年间广东巡抚杨宗仁。杨宗仁之子杨文乾后来也官至广东巡抚,其孙杨应琚官至总督。
杨宗仁初到广州任巡抚时,不惧权贵,常为百姓讨回公道。他上任后励精图治,以廉洁有为著称。康熙五十七年(1718),授广东巡抚。雍正元年(1723),杨宗仁升任湖广总督,政绩显著。雍正三年(1725),杨宗仁死于任上。杨宗仁之子杨文乾于父亲逝世后升为河南布政司,不久后又升为广东巡抚,亦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为了纪念杨氏父子,广州绅民便集资在卖麻街上建起了杨公祠。
如今的卖麻街,这里的临街外墙均为统一的象牙色,周边是类型各异的商铺和居民住宅。叫卖声、吆喝声不绝于耳,行人穿梭在熙熙攘攘的街巷中。放眼望去,密集的商铺里售卖着各式各样的货品,有种类丰富的海味干货、价格实惠的凉果、味道鲜美的广式家常菜……然而,行走在街巷中,已看不到售卖麻织品的商铺了。
来源:广州市越秀区融媒体中心 微社区e家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