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看广博秀成果
  • 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 作者:许婉婕
  • 发表时间:2022-06-12 11:38

■技术人员修复天蠁琴。

■消失的月饼第二季“粤色中国·月光宝盒”。

古琴修复、广绣活化、文创月饼……博物馆应该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人类共同的遗产?6月11日是我国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广州博物馆镇海楼展区举行的“粤色非遗‘绣’出新生活”——2022年广州博物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暨消失的月饼第二季“粤色中国·月光宝盒”文创发布会上,就展示了近年来广州博物馆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方面的多项成果。

■新快报记者 许婉婕 通讯员 梁慕瑜

6张馆藏古琴完成修复

据广州博物馆副馆长朱晓秋介绍,一直以来,广州博物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加强对馆藏13万余件文物实施监测、保护和修复,保存其原有历史状态和真实原貌。2022年4月,古琴艺术入选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广州博物馆用两年时间完成了馆藏6张古琴的修复。

“广州博物馆是华南地区藏古琴最多的博物馆之一,其中寒涛琴和天蠁琴是流传有序的广东名琴。古琴修复工作,需要兼顾古琴的‘文物’属性和‘音乐’属性,保存古琴的乐器功能,掌握好二者之间的平衡,因此找寻匹配的老木料、玉石、玛瑙等材料和自制特殊的修复工具是其中的重点、难点。”广州博物馆保管部主任宋平告诉记者。

推出一系列广绣文创作品

广州博物馆现有馆藏丝织品1800余件,种类涵盖粤海关进贡至清宫廷的精美织绣品、广府地区的生活所用服饰及广绣外销丝织品等,其中部分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刺绣工艺的广绣藏品。广绣技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凝聚着历代艺人的智慧,从艺术风格到创作理念都充满了岭南特色,其成长历程与岭南文化发展的轨迹紧密相连。

广州博物馆与广绣非遗传承人屈汀南合作,在广州博物馆馆藏广绣文物中提取各类纹饰进行设计转化,推出一系列贴近生活的广绣文创作品,涵盖包包、披肩、平板电脑保护壳等。

避风塘蟹肉也成了月饼馅

活动还发布了消失的月饼第二季“粤色中国·月光宝盒”文创月饼。广州博物馆以此挂屏为创造灵感,将文物图案运用到月饼礼盒中,提取孔雀、凤凰、锦鸡及梅花鹿等元素,搭配碧绿色外观和精致黄铜锁扣装饰。

新一季消失的月饼继续秉承第一季从民国菜谱中选取月饼复刻还原的理念,还原出西施醉月和银河夜月,还加入更多创新的元素,研发出XO酱干贝月、玫瑰燕窝月及避风塘蟹肉月三款口味,并呼应百年前的命名风格,分别取名“珠宫映月”“花香融月”“观海蟹月”。

相关稿件
粤B2-20040141 新出网证(粤)字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10522
版权所有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