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人物】广东近代军工业的领头人温子绍
  • 来源:云上岭南
  • 作者:卢兴强
  • 发表时间:2022-04-17 16:38

说起广东近代军工业特别近海作战的炮舰制造,岭南人物绕不开顺德龙江镇龙山乡的温子绍。

一个官二代的顺德人,他不羡政坛,潜心钻研机械技术,创新摸索制造维护海防的战舰,成为晚清广东军工机械工业的拓荒者。

今年刚过五十寓居顺德龙江镇龙山社区的温荣欣(上图照右二),是温子绍第四代孙(玄孙),十年前,他奔波劳碌,追根索源,终于在龙山鳌鱼岗杂草乱坟中,寻觅得先祖温子绍之墓,此消息立即惊动各路传媒争相报道。后温荣欣历经查阅族谱,研究乡志、县志、广州市志,发动族人搜集整理先祖史料,并自费在家居附近,购地建房,创办一所近千平方米的“荣斋展览馆”,摆放温子绍等温氏祖辈有关文献、书画、族谱、物件、照片等,供感兴趣之人参观交流。此展览馆去年开幕展出时,市、区、镇等有关宣传文联部门嘉宾到场揭幕。后成为人们研究两龙历史文化的好地方,常引来各界人士、师生参观,近日,我与几位历史文化爱好者去浏览学习,感慨良多。

一、历史选择温子绍

翻开中国近代史书,由于鸦片战争,洋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腐朽的清皇朝国门,之后的洋务新政、甲午风云、戊戌维新,“近海防御”被提到朝廷的议事日程。李鸿章呈给恭亲王奕忻信云:

“中国欲自强,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奕忻根据李建议,上疏同治皇帝云:

“查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为制器为先。”

同治即下旨:办理军工。于是,李鸿章在上海、南京办江南制造局和金陵机器局、左宗棠在福州创办马尾船政局、张之洞在汉阳创办湖北枪炮局、两广总督瑞麟在粤创办广州机器局。

温子绍之祖父温汝适,考取进士,后入翰林,官至兵部侍郎,曾任嘉庆做太子时的老师;父温承悌,道光进士、丙戌翰林、官至刑部主事,得承祖荫父庇,同治皇帝顺理成章允准两广总督瑞麟所推荐的温子绍为首任广州机器局总办。

同治十二年(1873),厂址设在广州文明门外聚贤坊,创办机械总局经费共用去白银14985两,则由同治皇帝亲自批准朝庭国库支付。

二、技术改造 自强创新

据《广州市志》载:

“温子绍,(1833-1907)字瓞园,广东顺德人,小时候喜欢钻研西方机器制造技术。30多岁时,因‘精于机器、善于发明’,在社会上已小有名气。同治13年(1874)捐官为花翎候选外员郎,加捐三品衔江苏试用道。在十三行联泰号试制后膛七响连环快枪,仿制成功,即被委任广东军装机器局总办。光绪五年(1879年)他捐资仿造蚊子船炮艇,是中国人自主生产的第一艘现代机械化军艇,叫‘海东雄’炮艇”。

现存龙山温氏族谱的“子绍公事迹补遗”中云:

“公幼时经历国家多难,……赴欧学习期间,自知发奋图强,非在精研武备下功夫不可,因而激发其爱国热忱,苦心勤奋努力学习外文,钻研西洋科学技术,能设计造船舰、造机器、造武器、造弹药、造水雷等等。”

在光绪二年(1876)刘坤一接任两广总督后,购买英商在黄埔的船坞和附属厂房设备,用来扩充机器局,温子绍的才智得以进一步的发挥。当得知直隶总督北洋水师向英国阿姆特朗公司订购浅水炮舰(AlphaBeta)“蚊子船”途经香港时,即与负责购船的税务司商量,抽调两艘到珠江。温子绍携带工匠上船将尺寸量好,详细纪录,经研究分析,认为洋人能制造的,我们中国人完全可以制造。遂决心由中国人自行设计、自行制造适合我国沿海防御实用的炮舰来。

为免造船闪失会受朝廷怪罪,温子绍决定由自己出钱捐造第一艘“蚊子船”,命名为“海东雄”军舰,在广州黄浦船坞开工,参考北洋购买的“镇北”级“蚊子船”规模,消化吸收洋人先进的制造技术,但又不采用英制木壳船体外部包裹铁皮的做法,进行技术创新。船身底板全用柚木,方木密排为骨、铁条为根、弯木为横梁,内外要处包固厚铁,既可避免锈蚀又可省料节约经费。排水量与“镇北”相同,为430吨,舰长一致为38.1米 , 船宽略增为9.14米,吃水2.14米,动力系统采用复制式蒸气机,功率350匹马力,航速7.5节。将前膛炮改为后膛炮,另多配备2门副炮,不光装填方便 , 还可降低发射时后坐力,全船造价仅为3.39万两银,比英国公司购船价16万两银节省3/4。

3a514306c74ca5a04534e120bf1b09e.jpg

光绪七年秋(1881)“海东雄”竣工下水,驶赴虎门试航练炮,与新购外洋“蚊子船”比较。据刘坤一给光绪皇帝的《筹备蚊船以固国防擢》和《在籍绅士督办机器出力请加恩赏片》奏折中禀告:“两船并驶,试放洋炮,规模形式驶行迟速能不甚相悬殊,而温子绍仿造之船价值悬殊足以资备御”。

经光绪皇帝亲自批准,赏温子绍二品顶戴,价廉实用的“东海雄”炮舰在广东水师服役近30年。

从1874到1882年,温子绍在广东机器局利用黄埔船坞此平台,亲自筹划指挥制造内河船、炮舰共22艘,培养传授大批技术工人,不单为广州近代造船工业的崛起、诞生第一代中国产业工人作出卓越贡献,更重要的是探索出一条民族工业创新之路,彰显中国人自强不息、抵抗侵略的勇气。

三、造福乡梓 后人铭记

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后,温子绍告老辞职回乡,根据珠江三角洲农业特点,兴办蒸气缫丝厂,倡建联济善堂,发展乡间工商业,营造地方公益之事。特别秉承祖父温汝适筹资修建南顺桑园围的善举,继续兴筑水闸,完善设施,造福乡梓。温子绍于1907年病逝,享年74岁。龙山温氏族谱和顺德档案馆的《顺德历史人物》以及广州市档案馆的《广州市志》,均分别记载了温子绍的生平事迹,乡邑先贤,后人铭记。

在温子绍逝世100周年的时候,温家后人经艰辛寻觅,终于在龙山鳌鱼岗发现温子绍坟墓,地面的华表,石狮虽在文革时被毁,地下部分尚未遭破坏。前几年清明期间,温子绍第四代孙温荣欣等海内外族裔200多人先后重修祖坟,凭吊先祖,缅怀先辈,后人表示:要传承祖训,弘扬爱国敬业、自强创新精神,做有为的中国人。

今温荣欣又自费筹建“荣斋展览馆”,整理编辑祖辈图文史料,弘扬乡贤家国情怀,吸引不少人到来展馆参观,这也是一种后世善德。

原创作者:顺德 卢兴强

相关稿件
粤B2-20040141 新出网证(粤)字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10522
版权所有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