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记者 朱绍杰 邓 琼 文 艺
图/受访者提供(除署名外)
李劲堃,生于1958年,广东南海人。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州美术学院院长、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
他是岭南画学传承者,也是探索精神的实践型画家,代表作有《大漠之暮》《淡淡花雨扑面来》《幻象》《良宵》《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等。
【走进工作室】
静下来,重新面对一张白纸
李劲堃有着很多职务和头衔,但他首先是一位画家。
他的工作室藏身于广州河南地的一个社区里。“工作室是艺术家的栖身之地,他一生中最好的时间很可能都是在这里度过的”。
在一天繁忙的社会事务和管理工作结束后,李劲堃都要回到这里,回归艺术家的身份,“冷静下来,抓紧一点时间,重新面对一张白纸,从一条线、一个点着手下笔”。
他的工作室风格简约,细处则别具心思。在一处因大块玻璃破损的缺口处,李劲堃伸延出一小平台,干脆放上茶几,潺潺流水萦绕,以水的形与声打破空间框架。
暖黄色灯光照射装点着四处的绿植,安静、平和的环境恰如画室主人的脾性。李劲堃说,自己的性格很大部分受到父亲李国华的影响。
“父亲看待和处理名利非常淡然,这品质至今对我有所提醒。他不愿意把太多的时间精力花费在社交上,这也造就了我不善社交、不喜热闹的性格,只是为了开展工作,我又要做大量的与人交流的互动。”
李劲堃按不同的创作需求在画室设置了功能分区:进门的一处创作空间里,四周是摆满书籍的内嵌式书柜,一张半身高的大型创作台占据了房间的主要空间,这里是进行案上绘画的地方。
再往里走,又是一个面积近似的创作空间,但一张白色毡毯在地面铺展开来,一尘不染。李劲堃可以光脚走上去,俯身弯腰在地上挥洒笔墨。
2016年,时年58岁的李劲堃当选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然后陆续就任广州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等社会职务。但近年来,他依然在这间工作室创作出了《珠江胜景》《长江之歌》《苍山如海•残阳如雪》等大型作品。
李劲堃坦言:“身兼多岗位,我只能做减法,确保重要创作和重要研究。”因为研究的画家、作品多了,他对自己创作的要求也更加“高、深、尖”。
“每一次新作面世后,都受到同行的关注,学术水准并没有因为其他事物的繁忙而落下来,这是令我感到欣慰的地方。”
艺术创作从不为摹仿者“留座”
李劲堃说,这段时间他正在整理一批老照片。在画桌的一端,成沓保存完好的老照片正待“入库”:毕业作品展、1993年第一次举办个展时的研讨会合影、结婚照、年轻时画的画、女儿出生时的照片……
从中可以隐约窥见李劲堃艺术与人生的成长。关山月、黎雄才、陈金章、梁世雄等老一辈岭南画派名家的身影不时出现,李劲堃对这些照片如数家珍,一个又一个背后的故事,他都能娓娓道来。
“老一辈画家们从来没有把创作当成向社会索取的方式。他们把画画放在心里,一直在思考用自己的艺术服务社会。”李劲堃自小接触这些父辈前贤,进而立志走上艺术之路,认定“大丈夫应如是”。
“折衷中西,融汇古今”。革命、兼容、创新是岭南画派的核心艺术主张。从《大漠之暮》《幻象》《良宵》等获奖作品,到欧洲写生系列,再到近年的大型创作,生长于斯的李劲堃深知其中奥义,并践行在艺术创作之中。
身为岭南画学传承者,他却曾有过“叛逆”的阶段。1991年,李劲堃与黄一瀚、方土、周湧、陈新华等人共同发起“后岭南派”的概念,试图寻找在传统国画构图形式、水墨效果上的突破,被时人称为“新水墨现象”。
“当年肯定是受到非议的,这跟美术史上的任何类似现象一样。在业界甚至有人说我们是‘反骨仔’。”时隔多年,李劲堃这样看待自己和同仁们当年的“叛逆”,“正是因为有起初的争论,或许让我们在广东美术发展史里留下了重重一笔。”
“后岭南”首先是一种革新求变的文化精神,而这恰与岭南画派的主张一脉相承。李劲堃认为:“我们的继承不是全盘接受,而是参考它重要的美学价值。在进行现代的美术创作时,把传统美术作为一个标尺,来衡量艺术的质量和高度。”
多年以后,“后岭南”作为一个文化现象被认识,相关的研究和展览陆续在重要的美术馆展出。如今,李劲堃和当年的同道者们已纷纷成为广东艺术界独当一面的骨干人物。
当李劲堃面对自己的后辈、学生时,也会将这段个人经历作为案例,告诫他们多思考、多尝试,在艺术探索上敢于“犯错”。
“我们要尊重历史、尊重前辈,但这不意味着自己的绘画要跟着他们去做。为什么要画得跟别人一样?艺术创作从来不为摹仿者留下座位。”
以画入研,梳理弘扬岭南画学
李劲堃不仅仅是一位画家,他还肩负着弘扬岭南画学的使命。
在任广东美协主席期间,李劲堃亲身见证广东美术界进步的点点滴滴。通过“多馆联动”机制,参与组织策划《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主持策划《大潮起珠江——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广东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等重大展览;
又推动广州美术学院成功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填补了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华南地区美术学和设计学科博士点空白等。
工作室门外,明代羊城八景之一的琶洲塔与当代城市地标广州塔遥相对望。正如李劲堃对艺术的理解:传统与当代需要交汇融合。
在当选广东美协会主席的致辞中,李劲堃将当下弘扬岭南画派精神的方向概括为“直面当代、立中研西、以古鉴今”,今天中国文化完全可以从自己的立场去看待世界、解释世界。
他还认为,艺术体现了一个地区的文化水平和精神风貌。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开篇,应该从广东写起。
以画家的身份介入到学术策展、美术史研究,被李劲堃视为人生最大的改变。作为岭南画学“根正苗红”的后起之秀,他在岭南美术的脉络梳理上用功甚勤。
这十年来,李劲堃多从学术的角度策划大型展览,如《山月丹青——纪念关山月诞辰100周年艺术展》《百年雄才——黎雄才艺术回顾展》《扬时代之光——杨之光艺术研究展》等,都以很高的学术含金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作为一个艺术家,我更知道应该从什么角度和用什么方式去展现艺术家。”在“百年雄才”中,李劲堃率领团队筹备三年,翻箱倒柜,向公众展现一个人们熟知又陌生的“岭南画派”大师黎雄才。
高剑父、陈树人、关山月、黎雄才、陈金章、梁世雄……李劲堃反复提起这些前辈的名字。在从职业画家到广东美术界的领军人物的成长过程中,这些前辈的潜移默化对他意义重大。
【艺 谈】
拿出来的作品,就是自己的历史
▶▶ 主题创作
羊城晚报:近年来,您创作了《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等大型作品,从事这些主题创作的感受如何?
李劲堃:广东美术界历来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创作让大众了解中国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历史,是我们艺术家的责任。在参加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重要创作的遴选时,我根据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的意境,创作了《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毛主席诗词不但朗朗上口,而且画面感很强,是艺术创作里的经典主题。创作《苍山如海•残阳如雪》时,我就想把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中取得胜利的画面感表现出来。
在这幅作品中,我应用了在“后岭南”时期的泼彩技术。远看作品是一幅壮阔的山水画,当视角移近,可见在山河之下,仁人志士以鲜血和生命进行斗争的画面。
我采访过很多老红军,他们的回忆让我十分动容。我深深感到,在创作这类题材的时候,不能闲云野鹤般地随意去画,而要根据不同的创作主题来确定技法。
也许有人认为浓墨重彩的创作技法已经不时兴了,但当艺术家想表现深刻的题材时,又岂会在乎过时?
▶▶ 大我与小我
羊城晚报:这几年来,您不遗余力地为岭南画学前贤、广东画坛群体做展览做研究,自己却少有个展。
李劲堃:我是一个喜欢安静、独处的人,而当我进入社会角色的时候,要求做到“克己”,收起个人的脾性、爱好和感受,把小我融入更大的社会需求里去。
我是年纪比较大了才到这个工作平台上,想尽可能把这段时间用好,承担起组织赋予的社会职责,施展、实现自己对于艺术和社会的抱负。
因此我做了减法。确保重要的创作和重要的研究,把一些事情舍弃掉,比如把应酬、聚会、个展等等可能对自己帮助大、但对社会影响不大的事情,暂时放下。
这些年我接触了不少艺术家,发现其中不少人只会埋头画画,少有把自己置身于社会发展之中,把画画当成唯一的事。而当我们回顾岭南画学前贤的时候,就会看到,丹青画事只是他们煌煌人生的“冰山一角”。
他们不仅仅是艺术家,也可能是一个文化领域的推动者,一个地区文化的引领者,甚至是社会与文化进步的参与者。只有拥有大我,才能承传小我。
▶▶ 艰苦自知
羊城晚报:您是广东文化艺术界的组织者与协调者,这与个人艺术家的身份会有冲突吗?如何平衡?
李劲堃:我有两方闲章,“事小而为”“大事精于细作”,这是我一直坚持的方法论。无论是创作、研究、管理还是生活,都像擦掉“灰尘”,“扫帚不到,灰尘是不会自己跑掉的”。
你没画好,就是没画好,对艺术的评价从来都是由后人评说,自己说了不算数。
创作时,对艺术的诉求提醒我不能草率。因为对艺术作品的好坏评价,不会注明你工作繁忙,更不会原谅你因为忙碌而导致草率所留下的败笔,所以拿出来的作品就是自己的历史。
每次面对一张白纸,都要重新收拾心情,从一条线、一个点去下笔。
要从繁忙的工作过渡到艺术创作上,我唯一的办法就是减少社交、减少个人的歇息时间。社会工作结束后,赶紧回到这里(工作室),冷静一下,抓紧一点时间创作。
没有头绪时,就坐一会儿,让画面重回自己的语境,再继续画。当然,这个过程不一定成功,需要在不断的否定中推进下去。
羊城晚报:您现在身兼多职,在广东的美术史和文化史上可能是少有前例的。您觉得会后有来者吗?
李劲堃:万事皆有可能。但当时我和同事开玩笑说,每一项工作、每一次上级的任命,都是让我“高兴几个小时之后,就是无尽的烦恼”。
这种“烦恼”是对工作的义务、担当与职责,也是义无反顾的诺言。有很多东西是历史的偶然,确确实实可遇不可求。相对于其他领域的管理者,我认为自己的工作不算什么,关键是如何想办法把它做好。
这几年来,我一直忧心自己在这些社会职位上有没有履职不到位,有没有造成资源的浪费。可以说,我一直如履薄冰,其中艰苦自知,并不像外人所见那么风光。
这段时间是我人生中非常宝贵的经历,它让我的视野不断开阔,在各个团队的共同努力下,随着一件件事情的完成和实现,也让我的人生中充满意义和成就感。
总策划:杜传贵 林海利
总统筹:孙爱群 陈桥生
执行统筹:邓琼 吴小攀 朱绍杰
主办单位:羊城晚报报业集团
合作单位:广东省美术家协会 广州美术学院 广东画院 广东美术馆 广州雕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