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策划/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骁鹏 马勇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丽媛 通讯员 傅梦香
“听说惠东有个汉字文化主题村落很特别!”近日,惠州市惠东县的多个传统村落因主题独特、设计别致,成为游客热衷打卡的新去处。
惠州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美丽幸福乡村,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建设一批富有岭南特色的精美农村。近年来,平山街道碧山村依托村庄历史、建筑风格、民族风俗、产业特色和实际情况打造主题村落。目前,该村已率先建成大湖洋畲族文化主题村落、古祝山汉字文化主题村落并对外开放。记者实地走访碧山村多个村小组发现,各式新潮主题文化元素与古朴的传统村落相碰撞,演绎出青山绿水间别具一格的乡村魅力。
当前,惠东县正全力推进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平山街道作为“创文”主战场,在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催生乡村美丽“蝶变”的同时,也为惠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书写了生动的注脚。
塑颜
“汉字元素”扮靓传统客家古村落
沿着惠东大道驶入碧山村,拐入平整蜿蜒的村道前行数百米,便来到平山街道碧山村古祝山村小组——汉字文化传统主题村落正坐落于此。日前,记者在古祝山村看到,昔日老旧斑驳的老屋修葺一新,道路硬底化覆盖了乡间小道。在郊区绿水青山的包围下,古村落保留了古朴别致的客家围屋风格,建筑外墙体统一粉刷成了白色,焕然一新,墙上绘制了引人入胜的漫画和文字。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仓颉造字逸闻、汉字的结构……一面墙一个主题,配有详细的文字解说,还有精美的漫画彩绘,游客每走一步都能感受到汉字文化的魅力。墙绘与独特的客家围屋建筑碰撞出全新的活力,成为美丽乡村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据了解,2019年,碧山村被定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村子开始依托各个村小组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特色打造主题村落。碧山村古祝山村小组组长陈建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020年,古祝山村民小组正式实施汉字文化主题村落建设,按照一村一品主题村庄设计,古祝山村改造的是汉字文化主题村庄,主要是体现汉字文化,围绕汉字的起源、演变、进化、发展等主线,充分利用传统村落,挖掘墙绘景观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创造具有人文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环境。
不仅乡村“颜值气质”得到提升,村民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午后时分阳光炙热,记者在碧山村看到,不少村民戴着遮阳帽在村道穿行。在古祝山村小组村口宽敞的主题广场上,老人茶余饭饱后聚在广场闲聊唠嗑,小孩推着滑板车嬉戏打闹,还有村民在宽阔的水泥地上晒花生,十分热闹。
让人难以想象的是,不到两年前,这个生机勃勃的广场仍是一片杂乱堆放着木材、垃圾、废料的荒地。“乡村建设变化很大,老屋都翻新了,主题村落建成后,越来越多游客过来看风景、摘蓝莓。”陈大叔对记者说道。
据村民陈大叔介绍,古祝山村多为陈姓,随着经济发展很多村民已经移居县城工作生活,现在留在村里的人不多。碧山村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以来,村容村貌大幅变化,逐渐吸引一些村民回流生活创业。
记者从碧山村党委获悉,目前碧山村大力推进“一轴一核两带两环线十主题村落”规划项目,其中,一轴指的是产业综合发展交通轴;两带是红色主题文化记忆带、茶主题文化风情带;两环线包括环碧山绿道、环库(大湖洋水库)碧道;而十个主题村落则包括红色文化主题村落、客家文化主题村落、茶文化主题村落、党建文化主题村落等,如今大湖洋畲族文化主题村落和古祝山汉字文化主题村落已经率先建成、对外开放,受到众多游客关注。
铸魂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留住乡愁客韵
在碧山村悉心规划筹建的十个主题村落中,大湖洋畲族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无疑是其中一大亮点。近年来,碧山村深入挖掘保护畲族特色文化,发展当地特色产业,逐渐探索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沿着蜿蜒的村道上行,途径狭长的大湖洋,便来到了大湖洋畲族文化主题村落。记者走访发现,与古祝山汉字文化主题村落相比,畲族文化主题村落呈现的是另一番风貌——规划整齐的民居建筑依山而建,房屋外墙采用具有畲族文化特色的民族元素进行彩绘。家家户户门前围起了别致的小院子。村道上有序分布着笔直的路灯,灯架上挂着“乡村振兴”和“畲”字创意设计图标,处处体现着出畲族文化特色。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大湖洋村小组村口文化广场上的一道畲族文化长廊,从畲族的来源、语言、民俗、汉化等角度,图文并茂地展示着惠东少数民族畲族的发展演变史。在数百年发展演变中,惠东这一古老神秘的世居少数民族,形成了独特迷人的历史人文魅力。
据考究,畲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中国南方游耕民族,从原始居住地广东分散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贵州、四川等地,90%以上人口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其余散居在江西、广东、安徽等省份。有资料记述,畲族发源于潮汕凤凰山,是古代潮汕最有影响力的土著民族,畲族于潮汕地区而言,为旧时最大的族群。至清时,多数畲族族人已被汉化,成为潮汕人和客家人的构成成分之一。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大湖洋(畲族)村民小组户籍人口约250人,主要姓氏为蓝、黎。据碧山村村干部介绍,为了保护和传承传统畲族风俗,抓住乡村振兴机遇,带动畲族群众增收致富,近年来,碧山村依靠大湖洋村的山形地貌、自然人居环境、农田景观以及历史文化传统与风俗等要素,打造畲族特色村寨。
“2018年起,相继投入近2000万元建设大湖洋畲族文化主题村落。”该村干部表示,主要建设项目包括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文化广场和文化长廊建设、畲族民居房屋文化墙和屋顶升级改造等。
今年年初,广东省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公布,惠东县平山街道碧山村大湖洋畲族村民小组榜上有名。据介绍,大湖洋畲族文化主题村落的建设对惠东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推动民族文化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大湖洋畲族文化主题村落是连接碧山村汉畲两族人民的情感纽带,有效促进了民族团结。
规划
深挖特色人文底蕴建设精美农村
惠州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统筹结合民风民俗、自然风光、田园风韵,推进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连线连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建设一批富有岭南特色的精美农村。
今年2月,建设精美农村被写入惠东县政府工作报告——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抓好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培育发展乡村“美丽经济”。显而易见的是,碧山村特色主题村落的不同改造思路,充分体现了惠东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强调“特色发展,各美其美”的策略。据介绍,碧山村在规划村庄建设时,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大力改善民生保障;坚持深入整治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坚持盘活村级资源,发展鲜明特色产业。
具体来看,古祝山村小组打造汉字文化主题村落的思路,彰显了汉字传统文化与客家围屋历史建筑的融合。据碧山村党委有关负责人介绍,碧山村人居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丰富多元且保存较好。2018年底,碧山村开展整体村庄规划,调研后发现,推动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应该结合传统村落的人文历史底蕴,建设具有标志性的文化创意品牌,从而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并进一步带动碧山村整体文化创意事业的发展。
据介绍,汉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之一,具有深厚的人文性和丰富的表现力。由汉字文化入手,是打造碧山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农业与文化创意事业的很好的切入点之一。
“汉字文化主题村落是集学习、赏玩、游戏等于一体,是一个让游人充分进入汉字世界、感受汉字文化的人文场所和现代农业乡村休闲之地。”该负责人表示。
大湖洋畲族文化主题村落建设,则体现出碧山村深挖地方“人文底蕴”的另一独特思路。大湖洋村小组打造畲族文化主题村落具有与生俱来的自然人文优势。据《惠东畲族历史文化研究》载,数百年来,畲族一直是惠东县境内唯一的世居少数民族,畲族人民在惠东境内繁衍生息,演绎着独特的民族发展历史。畲族源远流长的民族文明、文化特征,如今成为碧山村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文化根基。
惠州市民族宗教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应将把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工作同乡村振兴战略、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扎实推动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工作,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助力全省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记者了解到,大湖洋村小组计划推动打造特色民宿文化乡村旅游产业。该村将依据畲茶、畲族文化特色农家乐、畲族文化特色民宿等主题规划区域建设,打造观山、阅水、赏茶以及体验畲族特色佳肴和文化于一体的庭院民宿乡村旅游,让游客进一步了解畲族深厚的习俗文化,感受畲族地道的民俗风情。
【文脉观察】
大美碧山:
茶香四溢产业旺
美丽乡村种植忙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丽媛
提起碧山村,不少惠州本地人都会联想到“碧山茶”。入夏以来,产自惠东县平山街道碧山村的“碧山茶”因味道清香兼具清热消暑功效成为当地畅销农产品。日前,记者走访碧山村看到,茁壮的茶树满漫山遍野,远山淡影之间,绿油油的茶园呈梯田状分布,美如画卷。
据文献资料记载,碧山茶起于明,兴于清、盛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早在明清时期,碧山茶就因其独特的味道而享誉惠阳地区。
据碧山村党委委员傅梦香介绍,碧山村区域面积广,林地资源丰富,地形以丘陵为主,适合发展以种植为根基的现代农业。近年来,碧山村以种植产业为支撑、以农旅融合为翅翼,持续挖掘多元经济腾飞元素,不断拓宽产业发展半径,下好乡村振兴“先手棋”。
“碧山茶主要分布在碧山村各个自然村落中,目前种植面积约1500多亩。”据傅梦香介绍,为了更好地开发碧山茶资源,延长产业链,碧山村大力推动茶叶专业合作社与各村农户逐步共建了有机、生态、安全、优质标准化的茶园。
据统计,如今碧山茶的种植面积已经从原来的300多亩扩种到1500多亩,初步形成以“畲哥茶”、“碧水云山”两大品牌为龙头的山茶产业。长期以来,碧山茶在市场上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碧山村的蓝莓种植产业也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势头。据当地村民陈大叔回忆,在刚刚过去的5-7月蓝莓季,常常有旅游大巴开到村里开展蓝莓采摘活动。游客慕“蓝莓香”而来,也被汉字文化、畲族文化等主题村落的文化魅力吸引。
“碧山村采取村党组织引导、专业合作社助力、农户参与的方式,进一步挖掘‘一村一品’发展潜力,打造品牌,促农增收。”傅梦香表示,截至目前,碧山村结合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已建起了“一村一品”蓝莓产业,接下来将紧抓项目机遇,做农旅融合文章,打造“生态+旅游+销售”三位一体新型农旅融合项目。
【文脉档案】
惠东畲族语言
缘何陷入濒危?
作者/邱海权 包国涛
惠东境内畲民使用的畲族语言曾被称为“活聂”,因接近瑶族布努语的炯奈话,所以被学术界普遍认定为苗瑶语系。对惠东畲语系属问题给予较明确解释的是毛宗武和蒙朝吉在1985年发表的《试论畲语的系属问题》一文。两位学者认为,包括惠东县在内的广东罗浮、莲花山区畲语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是古代畲语的直接延续,是真正的畲族语言,可以称之为“畲语”。而全国超过99%的畲民使用的语言,因有不少语言成分与汉语客家方言相近或相同,所以只被称之为“畲话”。
尽管具有不同于绝大多数畲区的民族语言特色,惠东畲语仍因处于作为优势语言的汉语特别是客家话的包围之中,经历着逐渐客化、加速消亡的历史过程。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畲、汉尤其是畲、客交流日趋频繁,客家方言已成为惠东畲民主要的日常用语。畲语的使用范围缩小,使用频率下降,绝大部分青少年已成为客家方言单语人,而以老年人或中老年人为主体的汉畲双语人人数逐渐减少,这使得畲语母语使用人口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随着社会的进步,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畲语使用功能的局限性日渐明显,畲语已无法满足现代畲民的日常交流。这一现象也很大程度上加剧了畲语的消亡,使畲语处于濒危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