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荔湾:魅力荔湾之大通烟雨井
  • 来源:广州学习平台
  • 发表时间:2021-11-04 16:50

羊城八景的说法古已有之,虽然历朝历代的八景不尽一致,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大通烟雨”均是羊城八景之一。

“大通烟雨”得名于大通寺里一口在风雨来临之前会冒出烟霞的井。据说天气晴朗的时候,可以在这口井的井口看到白鹅潭的点点帆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又可以在井口隐隐听到白鹅潭上游船的弦歌之声。甚至还传说有一次大通寺的水工挑水时,不慎把扁担掉落井中,后来扁担在白鹅潭被发现了,所以有“扁担放井流,白鹅潭上收。阳光照船影,井口见船浮”的民谣。

不管传说如何,从历史的角度看,大通烟雨井之所以历经数朝而不衰,有其独特的客观原因。唐宋时,大通寺外的西南涌水深河宽,其中金溪、鲁冲、白泥河三条河流交汇的地方名为六颈海,又名万顷洋。河面宽广,向东可达虎门;向南可达雷州、琼州(今海南);向北可达韶关、南雄。早在宋代,在大通港就设有大通铺(宋代称邮递驿站为铺,大通铺属水路转运站)。明清两朝都在这里设有大通汛(汛即军队防守之地),以维护港口治安。因此大通港历久不衰,自唐宋以来有数百年的兴盛。到了明清时期大通港河道逐渐淤浅,不适宜作为港口。

在清代逐渐形成了“人日游花地”的习俗。清代的《竹枝词》描述当时游花地的盛况:“珠娘颜色比花妍,结队看花舣画船。一片笙歌花世界,从来花地即花天。”人们在赏花之余,必游大通烟雨。可惜在日军侵华期间,大通寺被拆毁,大通井也壅塞了,千年古迹,从此湮灭。

大通烟雨井(来源:《魅力荔湾》)

2004年,大通烟雨遗址所在地进行房地产开发,在施工时这眼古井被发现,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对其实施了原地保护,经过修复,大通烟雨的美景又得以重现人世。

(作者单位:广州市荔湾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相关稿件
粤B2-20040141 新出网证(粤)字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10522
版权所有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