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的“承”字诀
  • 来源:南方杂志社
  • 作者:影子
  • 发表时间:2021-11-02 16:05

2021年9月10日,大型民族交响乐诗《岭海长歌》首演圆满成功。(来源:南方杂志社)

在广东,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亲近传统文化,变得十分容易。

重阳节前夕,你可以去参加广东省文化馆举办的《重阳赏菊图》创作体验活动,体验“红黄各称赏,朵朵弄杯觞”的岭南押花艺术;

国庆假期,你可以到广东省博物馆参加“巧手剪纸庆华诞”“非遗新国宝,国庆会国潮”等非遗体验活动,亲自体验一把剪纸的成就感;

平时有空,你还可以在广州艺术博物馆里学习喜闻乐见的粤语童谣,念一念妙趣横生的“氹氹转,菊花园,炒米饼,糯米团……”

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广东正用自己的“承”字诀精彩破题,让传统文化“粤”起来、潮起来、红起来。

粤起来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广东的,也可以是世界的。

“大国泱泱、山河雄壮、千年绵延、如日方东、苍天厚土、子嗣葱茏、亿人同心、有志竟成。”2021年9月,一场逾200人阵容联袂演绎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诗《岭海长歌》音乐会,为听众带来了极具震撼、恢宏大气的听觉体验。

这是作曲家刘湲继大型民族交响诗《粤海风》之后,与广东民族乐团再度携手的又一部民族音乐作品,它将广府、潮汕、客家、瑶、壮、疍家等多种民间素材与民族器乐、声乐结合起来,给民族音乐带来了一股全新的广东声音。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勇往直前。我们用感恩之心,温情地描述对祖国、对南粤大地的爱!”至今,刘湲提及《岭海长歌》仍显得很激动。

《岭海长歌》诗作者谭畅告诉《南方》杂志记者,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创作:“为了和民乐碰撞出火花,诗稿前前后后进行了许多次的调整。”

“《岭海长歌》不直接照搬各地音乐原曲原样,而是将岭南音乐的元素进行提炼、升华,在传承中,运用现代技术进行融合和提高,将这些灿烂的传统文化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使其在现代文化语境中展现民族音乐的巨大活力,使中华民族的精气神绽放出新的耀眼光辉。”广东省当代文艺研究所音乐研究室副主任陈浚辉向《南方》杂志记者解读道。

“这次的创作为民乐树立了新的音色,成功探索了民乐团与合唱团的新模式。”广东民族乐团原团长、打击乐演奏家陈佐辉说。

从演奏家过渡到管理者,陈佐辉见证了广东民族音乐对广东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乐团姓‘广’,所以我们一直不断打造原创音乐,用岭南元素、广东特色辐射更广阔的主题。”陈佐辉告诉《南方》杂志记者。

广东民族乐团正是这样做的。近年来,广东民族乐团在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支持下,征集、委约海内外知名作曲家创作并首演了几十部岭南风格的民族音乐新作,结合乐团年度乐季演出计划相继推出了《岭南变奏》《丝路粤韵》《粤海风》《岭海长歌》等独具广东特色的主题音乐会。

据悉,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从今年起启动广东音乐新经典工程,计划未来几年持续推出一批独具广东特色且广受欢迎的民族音乐作品。

和民族音乐一样,有着500多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同样肩负着“粤起来”的使命。早在2003年开始,每年11月最后一个周日的“粤剧日”已经成了粤港澳三地粤剧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2019年是粤港澳三地联合推动粤剧成功申遗十周年。这一年,众多文化艺术活动相继在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城市举办。今年5月上映的电影《白蛇传·情》成为中国戏曲电影30年来票房冠军,令粤剧火出圈。这是广东粤剧精品不断,粤剧发展进入“最好的时代”的缩影。

同饮珠江水、同根同源、血脉相通,一直以来,不仅仅广东,粤港澳三地共同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努力,让粤剧走向世界。

潮起来

观众通过5G和VR技术欣赏广州大剧院的新年音乐会、通过裸眼3D技术观赏陈家祠文物、近距离触摸会远程遥控喷烟火的广东“非遗”项目阳江风筝……

国潮复兴,国风崛起。被誉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的第十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为各式各样的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搭建了交流展示的平台。广东传统文化潮起来,“科技范”十足,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

其中,位于深圳国际会展中心12号馆的广州馆以“科技赋能,文旅提质”为主题,内容酷炫,吸引不少年轻人围观。和常规的展区不同,馆内特设了广州宝藏裸眼3D和时空旅行VR两个沉浸式体验专区,市民和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裸眼3D、AR、VR、全息、5G等技术下的羊城元素。

赋予传统的文化新的生命,有距离感的东西“活”起来了。最让观众尤其小朋友们惊喜的莫过于裸眼3D技术—在这里,清光绪广彩绘锦边斗鸡图鱼碟、贝壳纸面绘十三行商馆及庭园人物图扇子等宝藏“复活”。

2019年,广东省制定出台《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深圳以“设计之都”“国际文化创新创意先锋城市”为目标,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南方》杂志记者发现,今年将要举办的“2021湾区文创节”“第十七届创意十二月项目”等展览,都充满着“科技+创意”的身影。

科技赋能传统文化,同样为彰显广东省文化传承发挥着积极作用。近年来,广东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VR/AR等科技手段,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不再是束之高阁的东西,而是越来越“潮”、越来越融入现代审美,成为现代生活中“科技+”“文化+”的活跃元素。

红起来

《红棉红》《巾帼雄魂·高恬波》《岭上梅》……9月29日,广东省第七届岭南舞蹈大赛经过为期9天的紧张角逐,在广东艺术剧院圆满落幕。197个原创舞蹈作品中,红色剧目占据了半壁江山。

小舞剧《岭上梅》将“左联”五烈士之一冯铿的革命事迹用舞蹈进行呈现,获得舞蹈大赛创作铜奖、作品铜奖、表演铜奖,同时获小舞剧最佳主演、最佳舞美灯光、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原创音乐等殊荣。

当舞台上代表着两个时空的光芒投向男女主角时,他们各自捧着一件布满弹痕的手织羊毛背心,它象征着1931年的那个寒夜,24岁的冯铿与其他23位左翼作家壮烈牺牲的情形。《岭上梅》震撼人心的画面不止一次地感染着在场观众,远去的红色历史在这里和大家的共鸣交织在一起。

《岭上梅》总编导余端嵘告诉《南方》杂志记者:“希望让观众一起来铭记冯铿这个名字,让其女性的革命光辉永远闪烁在人们心中。”

《岭上梅》是广东近年来着力深挖红色资源的缩影。红色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注入了红色的血脉。红色文化正在以更时尚的方式变得可亲可感。

文化兴则国运兴。今年4月,中央宣传部正式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对做好未来5年的传承发展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该规划制定出未来五年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路线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新期待。

广东在人文湾区建设的号角下,在传统文化的深沉积淀和深厚滋养中,岭南文化将绽放出璀璨的新时代光芒。

相关稿件
粤B2-20040141 新出网证(粤)字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10522
版权所有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