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不减衣,秋不戴帽”,立春时节滋阴养肝助升发
  • 来源:广东学习平台
  • 发表时间:2021-02-05 11:03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 “立”是“开始”的意思,从立春交节当日一直到立夏前这段期间,都被称为春天。中医学认为,春季应该特别注意对肝脏进行保养,以顺应天时。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彭康建议可选用白芍、旱莲草和女贞子等中药来养肝柔肝助肝升发。

立春前后,气温有所回升,这几天广东不少人甚至穿起了短袖,但谚语云:“春不减衣,秋不戴帽”,说的是早春季节不要急忙把棉衣脱掉。立春时节阳气渐生,而阴寒未尽,正处于阴退阳长、由寒向暖过渡的时候,气候变化较剧烈,温差幅度很大,因此大家注意不要着凉。

2月2日,一只暗绿绣眼鸟在盛放的樱花丛中觅食。(摄影:张九强)

按自然界属性,春属木,与肝相应,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节血量,调畅情志,助消化,柔筋养目,因此在立春养生方面主要是护肝。肝喜调达,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发的特性,故以肝属“木”。肝的生理特点主疏泄,因为此时阳气上升容易伤阴,所以要特别注重养阴;肝郁易克脾土,心情不畅也能弱化脾胃功能,要防止“肝火上升”。心情舒畅,既可防止肝火上越,又有利于阳气生长。立春过后,天气逐渐变暖,万物复苏,人体内的阳气也随着春天的到来而向上向外升发。

春季养生应顺应阳气升发的特点,饮食起居都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以令五脏平和,才可达到防病养生的目的。春季养肝得法,将带来整年的健康安寿。如何养肝呢?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彭康告诉我们:在中医学里,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补足肝阴,充足肝血,才能有效保证肝的升发和疏泄所需物质基础,也是防止肝气升发太过和不足的关键所在,保持肝的阴阳平衡并给我们介绍以下几种养肝柔肝助肝升发的中药。

农民在处理白芍。(摄影:曹阳)

白芍

本品养血而柔肝,缓急而止痛,可用于肝气不和所致的胸胁疼痛、腹痛及手足拘挛等症;白芍生用,能敛阴而平抑肝阳,故可用于肝阳亢盛的头痛、眩晕等症。临床还可用于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等。现代研究,本品对肝脏有保护作用,对胃液分泌有抑制作用。

白芍与赤芍在《神农本草经》中不分,通称芍药,唐末宋初,始将二者区分。白芍与赤芍,二者虽同出一物而性微寒,但前人谓"白补赤泻,白收赤散",白芍养血平肝,长于敛阴;赤芍凉血活血,长于散淤。故于补血、养阴及调经方中,常用白芍;在清热凉血及活血袪淤剂中,常用赤芍。

食疗方:煎汤内服,每日3-9克,或入丸、散。

旱莲草

又称墨旱莲、墨汁草、墨水草、乌心草等。具有滋补肝肾,凉血止血。用于牙齿松动、须发早白、眩晕耳鸣、腰膝酸、阴虚血热、吐血、血衄、尿血、血痢、崩漏下血、外伤出血。

食疗方:肾虚须发早白,可用墨旱莲配伍制首乌、桑椹;肾虚腰痛、睡梦遗精、神疲、耳鸣,可用墨旱莲配伍女贞子同用。每日10-30克,可熬膏、捣汁服用。


女贞子

具有滋补肝肾,强腰膝,明目乌发的功效。治阴虚内热,头晕,眼花、目暗不明,耳鸣,腰膝酸软,须发早白。《本草再新》曰:“养阴益肾,补气舒肝。治腰腿疼,通经和血。”现代研究,本品所含的齐墩果酸具有抗肝损伤,降血糖,降血脂及抗动脉硬化的作用。

食疗方:内服煎汤,每日5-10克;可熬膏或入丸剂。女贞子按1:1浸米酒,每天酌量饮用。

(作者单位:南方都市报)

相关稿件
粤B2-20040141 新出网证(粤)字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10522
版权所有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