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粤古驿道四大出海口纪念地之一的樟林古港,密密丛丛的居民楼中有一处宽敞的庭院尤为显眼,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当地人称之为“陈德茂”。
1921年,泰国华侨陈欣木和侄儿陈燕臣过番创业后回到广东汕头樟林塘西村建造了这座大宅“德和里”。2019年起,陈家后裔、华南师范大学教师陈椰博士,奔波于广州和汕头之间,全力将这座沉寂多年的百年侨宅一点点“激活”。
日前,陈椰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他将继承先辈崇德报本的精神,把百年侨宅建成研学基地和公共文化空间,打造成华侨华人精神情感的纽带,让祖宅历久弥新。
侨汇营建 中西交融
樟林古港,曾是清代赫赫有名的粤东第一大港,粤、闽、赣边区的先民从这里乘坐红头船到南洋谋生。从晚清到民国时期,在南洋发家致富的华侨又络绎不绝回乡参与建设。德和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泰国侨商汇寄侨汇建造而成。
“中西混搭”在古宅中随处可见,毫无违和感。陈椰告诉记者,德和里的主体建筑起凤陈公祠是传统土木结构硬山顶式,主座为“立德堂”,祠堂两侧火巷为双书斋,与书斋相邻的是两个“大夫第”,典型的潮式“四点金”建筑。祠堂名为“立德堂”,大宅名为“德茂”,寓意君子立“德”,根深叶“茂”。
记者在侨宅中看到,除了描金漆画、潮汕木雕、石刻,墙面还有装饰的进口瓷砖,“西洋贵妇”“天使抱球”等异域风情图案灰塑,西洋文化被带入传统潮汕民居。
据陈椰介绍,改革开放后,陈家的海外亲人怀着浓烈的爱国之情,频繁回访家乡,参与成立“樟东华侨联合会”,捐资修路,兴建校舍,资助出版乡志、赞助“益众乐社”,在当地赢得了“热心公益”的美誉。
旧宅新命 创新转化
德和里的百年兴衰,也如樟林古港碧波沉浮。
2017年,樟林古港被评为“广东十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古港驿道也被列为重点建设的“南粤古驿道”之一,乡村振兴战略在汕头这座和美侨乡逐步铺陈开来。借此东风,陈椰开始谋划,如何更好将祖宅保育与乡村文化振兴结合起来。
“蕴含深厚传统文化价值的老厝,不应只是温软记忆的安放之处。”陈椰心里勾勒的蓝图,渐渐明晰。他深深体会到,古建活化不仅要了解过去的历史,更要注重挖掘当下的价值,参与到社区营造与乡土文化重建中,这样才能为年轻一代讲好祖辈故事,为海外人士讲好“中国故事”。
“新的时代应该赋予旧宅新的使命。”陈椰认为,“潮汕人有强烈的家乡情怀,老屋、祠堂、书斋正是唤起、连接华侨乡亲‘家园感’的纽带。”
2021年,陈椰团队承接下东里镇委、镇政府付托的任务——把古港河畔的清代建筑“永定楼”打造成侨批展览馆。“借助这次做展馆的契机,我们从多方征集了1000多件侨批档案,发现侨乡的历史文化还有很大发掘空间,值得让更多热心文化的民众参与进来。”陈椰说。
重建连接 迎来新生
和许多乡村新生代相似,陈椰少年时就搬离乡里到澄海求学定居。近年来频繁回乡举办活动,重新与故土故人连接,熟悉而陌生的感觉时时激荡于心。
这些年,德和里静静地接待了一批又一批访客——来自港澳台的两岸历史文化研习营80位专家学员、六省市侨联的240名干部,在祠堂享用澄海狮头鹅的美味;60名台湾青年在书斋亲手学写侨批家书,尝试制作樟林小吃“绿豆糕”……
活化利用后的古宅,有了诸多“新身份”:“塘西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樟林文献工作站”“樟林古港调查研究工作室”……这座沉寂多年的百年侨宅也迎来了自己的新生,变成了村民喜爱的公共文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