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柴智 林本剑 杨楚滢
梅州是一座“血液里流淌着足球”的城市。
12月22日,梅州市五华县体育场,中甲球队“梅州客家队”在最后的读秒阶段以1比1绝平昆山队,获联赛亚军,拿到了中超直升入场券。这也意味着,2022赛季的中超赛场,将出现广州队、广州城队、深圳队、梅州客家队等四支广东球队征战绿茵场的盛景。“梅州客家队”的成功冲超点燃了整座城市的足球热情,让这座拥有148年足球运动历史的“足球之乡”以高光之姿重回人们的视野。
在梅州,踢球、看球、议球早已成为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就连一年到头最重要的时刻——春节,不少梅州人也是以踢足球来过大年。“梅州足球的魂是历史的传承,梅州足球的根是老百姓‘全民皆足球’!”对于“足球之乡”的内涵,梅州市足球运动中心主任丘建谊如是解读。
足球“魂”:足球之乡,“球王”故里
丘建谊口中的“魂”,是梅州足球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
据《五华县志》记载,1873年德国传教士毕安、边得志在五华元坑创办中书院,在中书院右边的山窝里开辟了一个足球场,教学生踢足球。由此,现代足球传入中国,首次作为体育课程传授,开中国内地足球运动之先河。2015年,五华县元坑被国家体育总局认定为中国内地现代足球的发源地。2021年,全国首家现代足球旧址公园开园,一块“中国内地现代足球发源地·长布元坑”的石碑诉说着往日辉煌的足球岁月。
距长布镇元坑片50公里外的横陂镇老楼村,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客家“四点金”式经典建筑联庆楼再度因足球而闻名遐迩——“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梅州五华人李惠堂驰骋球场二十五载,两次参加奥运会,曾任中国足球队队长以及亚洲人在国际足联的最高任职——国际足联副主席,并于1976年和贝利、马修斯、斯蒂法诺、普斯卡什一起被评为“世界球王”。
曾雪麟、王惠良、池明华、谢育新……上世纪八十年代堪称梅州足球的高光时刻。当时,梅州涌现出了国家队主教练曾雪麟、国家队队长王惠良和池明华、蔡锦标、杨宁等名帅、国脚。1989年出征意大利世界杯预选赛的中国国家队中,谢育新、郭亿军、伍文兵和张小文都来自梅州兴宁,“一县四国脚”一时传为佳话。
“足球之乡”里,巾帼也不让须眉!梅州梅县在1950年就已拥有五支女子足球队,是全国女子足球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到1981年女足球队增至16支。第一支广东省女子足球队就选拔了吴伟英、李小兰、张小丽、廖怀萍等九名梅县人,其中吴伟英和李小兰还入选中国女足并参加了第二届女足世界杯。今年的东京奥运会上,来自梅州的罗桂平、林宇萍、李晴潼、陈巧珠四名队员代表中国女足出战,“足球之乡”的铿锵玫瑰,在历史传承中又一次成功接棒。
足球“根”:全民皆足球,全年赛不停
近日,“梅州客家队”冲超成功。梅州市民魏远平现场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激动不已。魏远平是五华横陂足球小镇的一名普通员工,今年代表广东队获得第十四届全运会群众体育项目五人制足球男子乙组冠军。
魏远平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介绍,今年代表广东出战全运会五人制男子足球甲组和乙组的两支球队,皆出自梅州五华,并最终获得1金1银的佳绩。“乙组的年龄界限是40岁到60岁,当时是全县选拔,我的队友有教师、医生、工人、生意人等,来自各行各业;我们只有三四个月的训练备战时间,但大家以拼搏换来了宝贵的金牌。”在他看来,这枚金牌反映的是梅州民间足球的真实水平。
“梅州人对于足球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平常想踢球不提前预约连球场都租不到。到了春节,年初三到初七的‘球王杯’赛是五华县传统的足球‘大餐’,以前是30个镇先打预赛,如今则是8个镇直接在过年期间进行决赛。”魏远平表示,疫情前“球王杯”从未间断,到2018年已连续举行17年,“足球赛是五华人辞旧迎新的最好方式,比赛时五华县体育场免费开放,几乎场场爆满,气氛不逊色于任何一场中超”。
在魏远平的朋友中,魏道波被其调侃为“球痴”。魏道波也是魏远平全运会代表队的队友,在乙组以七粒进球排名射手榜第二。近日,与记者见面时,魏道波刚刚结束了两场比赛:“上午赶去梅县踢了梅州高校校友杯足球赛,下午又赶回五华踢了一场比赛。我一周基本保持三四场的节奏,社会俱乐部踢两场,单位队踢一场,保守估计一年起码能踢200场。现在我们各个镇都有足球协会,平常节假日比赛不断,过年期间各个村之间都会进行交流比赛。”据魏道波透露,五华县当地业余足球的约球社交群,他知道的就超过50个,简直是“全民约球”。
今年8月,梅州市体育局发布的《梅州足球行业研究报告》显示,在2020年中国省市足球发展健康指数排行中(中国足球协会发布),梅州市以82.8分高居全国第一;足球人口占梅州市总人口的28.3%,居广东省21个地市首位。
据丘建谊介绍,梅州本地的足球赛事一年到头从不间断,已构建起职业、社会、青少年三类主体全覆盖,市、县、镇、村四级区域全覆盖,体育、教育、社会三个系统衔接有序的竞赛体系。“我们官方统计,一年大概有5000场足球赛。其中,2019年1月落成的惠堂体育场,在启用之初就成功承办了‘一带一路足球邀请赛’和‘女足四国邀请赛’。(5000场)还只是官方有记录的,民间自发的、社会团体组织的比赛则不计其数。”
足球“策”:体系化发展,打造产业链
“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足球氛围,我们顺势而为全力推动足球的发展。”梅州市体育局局长陈远洋在接受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专访时,将梅州足球的发展模式归纳为五个词:党政重视、部门协同、社会支持、群众参与、久久为功。在此基础上,从青训培养、社会足球到职业足球,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人才培养、赛事运营、场地建设、足球产业链打造等多方面均良性健康推进。
据悉,自2009年提出振兴“足球之乡”计划以来,梅州市先后出台了19份足球发展专项文件,囊括了足协实体化、职业俱乐部扶持、场地建设、人才培养和产业培育等多个领域,自上而下地全面振兴梅州足球。梅州市体育局遵循足球发展规律,推动“五抓”措施的落实:狠抓组织体系建设、足球场地建设、人才队伍建设、职业足球改革和赛事体系建设,为夯实足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梅州市在机构改革中将市体育局保持单列,以顶层设计引领县、镇推动足球组织体系建设,成立了市县两级足办、足协,并出台和落实场地建设奖补激励机制,引导全市充分利用路边、村边、山边兴建足球场,同时鼓励足球场进学校、进乡村、进景区。陈远洋介绍:“目前梅州市拥有1027块足球场地,已实现市、县、镇的全覆盖,每万人拥有的足球场地数量为2.64块,为广东省之最。”
足球“苗”:体教社融合,育足坛新星
作为欠发达地区,梅州发展足球运动的一大特色,在于社会俱乐部深度参与校园足球。“来自财政的资金支持有限,我们的足球普及和基础工作更多是由社会俱乐部来完成,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足球青训公益事业。”陈远洋说,梅州足球提出了“体教社三融合”的发展思路。
振城足球俱乐部是梅州推动“体教社融合发展”的一个样板。俱乐部负责人杨峰告诉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该俱乐部以公益足球为主,目前与梅州七所青训驻点学校合作。经过多年实践,他们已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运作体系:从一年级小学生中海选出30人的队伍并提供免费培训,一学期后成型入队人员为15人左右。每所驻点学校拥有大小年龄段两支男足校队、一支女足校队,每个月都会进行校际交流比赛。“我们从比赛中再发掘优秀的足球苗子,组成精英队进行专业、系统的培训,出类拔萃者将有机会被输送到市县级体校。”
而嘉应新匠足球俱乐部则代表了梅州社会青训机构的另一种培养路径和发展模式。其主要目标除了在学校普及足球、在免费的训练和比赛中发现好苗子外,还负责将好苗子往职业足球领域输送。俱乐部负责人谢新忠说:“小学五六年级是分水岭,有天赋的球员将被输送到职业俱乐部,能力略差的将参与校园足球,再输送到有足球特色的初中。”
梅州类似于“振城”和“嘉应新匠”这样的足球特色俱乐部多达127家,它们开展的校园足球青训活动已深入到各区县中小学。据丘建谊介绍,梅州有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83所、省校园足球推广学校138所、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86所、市级以上的足球传统项目学校24所,参与足球运动的学生人数达25万人,约占全市中小学生总数的40%。从耐心“选种育苗”,到让孩子乐享足球,梅州正输出越来越多足坛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