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策划/羊城晚报记者 马勇 陈骁鹏
文/羊城晚报记者 陈丽媛 图/惠东新闻中心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春大好,风华正茂……黑暗的街角充斥圈套,它戴着面具向你投来暗笑……”日前,禁毒渔歌《圈套》新闻发布会在惠州市惠东县公安局举行。记者从发布会获悉,禁毒渔歌《圈套》基于本土优秀文化创作而成,是惠东县2021年禁毒宣传品牌项目,作品融合了渔歌传统曲调和现代流行元素,教育广大青少年抵制诱惑,警惕毒品危害。作品主创人员表示,禁毒渔歌是基于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创作的一次崭新尝试。
渔歌悠扬,传唱千年。据记载,渔歌在宋朝时传入惠东,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历史上惠东地区最原始的渔民被称为“疍民”,又叫“后船疍民”。惠东渔歌曲调歌词风格多样,反映了昔日渔民真实的生产生活面貌。2008年,“惠东渔歌”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探索优秀传统创新发展成为各地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议题。有关专家指出,创新是非遗传承的关键,唯有在传承发展中融入新时代的元素,创作文艺精品,才能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汩汩活力。
创新融合 禁毒宣传与传统非遗碰撞
禁毒宣传和传统渔歌两个截然不同的主题如何融合创作?带着这样的疑惑,记者日前来到了惠东禁毒渔歌《圈套》新闻发布会现场。随着悠扬的渔歌韵律响起,《圈套》歌曲和MV正式发布。
“禁毒渔歌《圈套》采用了现代流行唱腔和Rap说唱形式,融入到传统惠东渔歌的典型曲调中,用新颖的模式呈现出国家级非遗惠东渔歌的本地特色,原汁原味还原了渔歌曲调的韵味。”据《圈套》作品导演兼作词作曲人、惠东平山中学老师钟婧介绍,禁毒渔歌的受众是广大青少年,为了提升传唱度,创作团队在作品中融合了不少现代流行元素。生动的歌词和强烈的节奏律动,将毒品的危害与青少年应抵制诱惑和警惕的各类“圈套”有效地表达出来。
记者留意到,在禁毒渔歌《圈套》的歌曲MV中,既有老一辈非遗传承人身着特色渔家服饰,用福佬话原汁原味演唱渔歌曲调,也有年轻一代跳起街舞,唱出流行歌曲的时尚感。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风格,在作品中和谐相融,让人耳目一新。引人注目的是,视频MV中出现了一位“面具人”,让人印象深刻,据钟婧介绍,“面具人”是一个符号化角色,在视频中象征着青少年身边的毒品诱惑。
“比起直接的说教,学生更喜欢这种艺术表达方式。”钟婧表示,从学生的接受度和反馈情况来看,《圈套》获得了不少学生的喜爱。一方面,学生通过学唱歌曲便能了解到毒品的危害、如何抵制诱惑;另一方面,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创新流行的唱法也更能让学生接受。
“禁毒渔歌《圈套》借助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渔歌的形式,融入了年轻人喜爱的说唱节奏,让人眼前一亮。”惠东县禁毒办有关负责人对《圈套》给予高度评价和肯定。据介绍,毒品预防教育是开展毒品深度治理、从源头上防止毒品滋生非常关键的一环。禁毒渔歌《圈套》的创作推广,正是惠东县2021年禁毒宣传品牌项目。
近年来,惠东县注重创新宣传形式、载体、项目、内容,重视利用新媒体渠道开展禁毒宣传教育工作。同时,针对重点人群,创作一批引人入胜、入心入脑的宣传教育文艺作品,并充分融入传统民俗、文娱体育活动中,形成“传统民俗+新兴元素+禁毒知识”的特色宣传模式,不断提升禁毒宣传成效。
在宣传推广方面,记者从惠东县委宣传部获悉,接下来,将鼓励惠东县各镇、各单位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载体播放禁毒渔歌《圈套》,并依托这一思路,把禁毒宣传教育融入文娱体育活动中,寓教于乐,全面提高禁毒宣传教育的传播力、感染力。
历史溯源 旧时渔民漂泊以歌解闷
据《惠东县志》记载,惠东渔民的远祖又称 “后船疍民”,宋代从福建、潮州一带迁入。渔歌也随疍民迁徙而来,并与惠东沿海地域文化交织相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曲调、风格和演唱形式。
历经千百年岁月沉淀,惠东渔歌成为一种古朴的音乐形态,独特的渔家韵味背后蕴含着丰富的表现形式。据介绍,惠东渔歌不仅在社会学、文化学和民间音乐史研究上有特殊的价值,对当代音乐创作也有重要借鉴作用。
早在2008年,惠东渔歌凭借独特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入选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惠东渔歌在惠东沿海的港口、巽寮、稔山、盐洲等地区的渔村均有传唱。
据惠东渔歌工作室有关专家介绍,惠东渔歌自宋代传入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旧时原始渔民长期逐水而居,漂泊不定,生活苦闷,于是以歌解闷,以歌解忧。
渔歌内容主要反映昔日渔民的生产生活场景,曲调歌词风格多样,主要用福佬话演唱,呈现出渔民在不同生产劳动场景中的心情感悟:出海之际,渔民高歌引航,以歌鼓劲,曲调尽显豪迈爽朗;面临凶险多变的海洋,渔民心怀敬畏悠扬高歌,祈求平安归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渔歌也被融入到节庆婚嫁等民俗活动中,婉约的曲调唱出渔家姑娘出嫁时的惜别之情,也唱出了渔家婚嫁中新人喜结连理的浓情蜜意。
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官方网站收录,惠东渔歌有29个品类,其中最主要的是哦哦香调、啦打弟嘟弟嘟调、贤弟调、罗茵调等。
“本次禁毒渔歌《圈套》创作,采用了传统渔歌中的‘哦哦香调’和‘阮介嬷调’两个曲调。”据钟婧介绍,惠东渔歌的每一个曲调都十分优美动听,在确定合适的主题创作歌词后,不同的曲调能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惠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惠东渔歌的传承发展,不能单纯运用传统渔歌素材,否则很难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本地文艺工作者在进行再创作时,更多是保留渔歌原生态的旋律,继而通过改变其中的元素,根据特定主题进行歌词创作,为传统渔歌注入新时代的元素。
非遗魅力 惠东渔歌成文艺工作者创作灵感及素材之源
惠东渔歌反映了旧时渔民的真实生活面貌,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渔家民俗风情,是惠州民俗文化中的一大瑰宝。不过,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多元文化的持续冲击,渔歌这种古老的文化形态也存在与时俱进的需要。
多年来,惠州积极探索惠东渔歌的传承发展路径,其中创新和融合是非遗传承的主题词。事实上,惠东渔歌在探索非遗传承的过程中,做出了不少创新的尝试——此次禁毒渔歌《圈套》的创作,便是结合流行音乐元素,基于特定主题对传统渔歌进行改编创作的有力实践。
记者了解到,早在上个世纪,惠东渔歌就已经逐渐走出沿海小渔村,走向广阔的艺术舞台。上世纪60年代,由中央歌舞剧院创作的大型歌舞剧《南海长城》惊艳开演,广受好评。《南海长城》取材自惠东渔村生活,其中音乐素材正是源自惠东渔歌。
今年四月,大型渔歌音乐剧《渔家》正式在惠州启动。据介绍,《渔家》讲述了惠州渔区一家三代人从海到岸的故事,反映渔家人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的生活变迁,折射出渔家人在新时代下的新生活面貌。据了解,这是惠州首次将国家级非遗惠东渔歌搬上音乐剧舞台,将着力打造成具有惠州特色的文艺精品。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进一步推动惠东渔歌保护、传承、发展,惠东县于2009年成立了惠东渔歌传承基地,2012年成立了惠东渔歌业余学校,2017年成立了平海渔歌艺术团。其中,平海渔歌艺术团吸纳了惠东渔歌非遗传承人、本地音乐教师、惠州音乐人等一批文艺工作者,是惠东渔歌传承发展焕发新时代活力的平台。
平海渔歌艺术团团长李福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惠东渔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应注重保留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使用传统渔歌元素时应当尊重其行式和內涵。李福泰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或音乐人在对惠东渔歌进行改编创作时,应该遵循“移步不换形”的原则,在保留惠东渔歌曲调的原汁原味的同时,融合新的音乐元素。
文化“出圈” 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应着重打造文艺精品
“渔歌是一种音乐体裁,呈现方式多种多样,歌曲、戏剧、歌舞等都有独特的魅力,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可以尝试多种组合,打造更多高端精品,让非遗文化在不同的舞台上焕发生命力。”作为接受非遗、学习非遗、传播非遗的年轻一代,钟婧对推动非遗传承创新发展颇有感悟。
钟婧是音乐科班出身,对惠东渔歌这一艺术形式心怀热忱。她跟随平海渔歌艺术团团长李福泰学唱渔歌已有十年,见证了惠东渔歌近十年来的创新发展。她表示,推动本土非遗文化“出圈”,要着重打造文艺精品。
“传承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要立足本土特色创作创新,还要打造更多文艺精品,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的等渠道,推动非遗文化相关作品‘出圈’。”钟婧表示,文艺精品对擦亮非遗名片起到重要作用,优秀的文艺作品能吸引更多人才、资金要素聚集,助推非遗传承发展。目前惠东渔歌的传承发展主要依靠本土音乐文艺人才推动,期待各界关注关心惠东渔歌传承发展,聚力打造更多优秀作品。
从“活起来”到“火起来”——近年来,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作的文艺精品层出不穷。2021年河南春晚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圈粉无数,圆润可爱的唐宫少女形象、诙谐有趣的舞蹈编排,无不体现着创作团队的诚意和专业;今年6月,河南卫视的水中洛神舞蹈《祈》火爆“出圈”,创作团队打破思维惯性,舞者在水中惊艳起舞,将洛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气度与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不难看出,这些文艺精品均是基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创新运用,经过文艺创作者的匠心打磨,成为惊艳四方的作品。
有关文化研究专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瑰丽辉煌的灵感宝库,古老的文明没有固定的呈现形式,文艺创作要心怀文化传承的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激发非遗等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
【文脉链接】
非遗传承进校园 “渔歌课程”成特色
文/羊城晚报记者 陈丽媛
近日,在惠东县平山中学,音乐老师钟婧正在为学生播放禁毒渔歌作品《圈套》。优美动听的渔歌曲调,时尚动感的说唱形式,吸引着台下学生的注意力。
2020年以来,惠东县积极开展渔歌进校园教学活动。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渔歌课程已成为当地不少学校的“特色课”。据介绍,音乐教师在课堂详细介绍惠东渔歌的艺术特色、历史文化渊源等,使广大学生认识了解国家级非遗惠东渔歌的发展演变历史,并结合互动、学唱等环节,让年轻一代感受传统渔歌的文化魅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同时也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一员,我们希望将原生态的传统渔歌文化,原汁原味传递给学生。不过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若要更好地达到传统文化普及教育的效果,则需要针对学生群体的兴趣特点进行创新。”钟婧表示,渔歌传统唱法对学生群体而言略显遥远,亲近度不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本地不少音乐教师都在探索如何在保留传统文化韵味的前提下,加入更多创意元素,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据介绍,惠东县将结合传统音乐教学实际,组织编写适合中小学学生的渔歌教材,将民间音乐在校园的教学成果展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