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莫谨榕 黎存根 黄婷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曾育文 麦宇恒
在12月7日举行的“2021广州文化产业园区系列榜单发布会暨广州文化产业园区(基地)高质量发展研讨活动”现场,文化产业专家学者、广州市政协委员、文化产业园区负责人等嘉宾共聚一堂,以“提质增效,铸就文创新高度”为主题举行圆桌会议,为广州文化产业园区提质增效建言献策。
嘉宾为广州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献计献策
园区规划要注重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
文化产业园区为文化企业发展提供了丰沃的土壤,更以其产业集聚功能为城市经济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养分。近年来,广州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打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城市范例,提出实施文化创意产业“百园提质”计划。在圆桌论坛上,多位专家学者分享了对广州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观察,并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支招。
“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虽然广州文化产业规模总量居全国前列,文化产业园区数量也不少,但部分园区出现小而散的情况,不少园区在改造过程中也面临着改造限制多、维护成本高、运营风险大等问题。”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华侨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黄洁薇表示。
结合北京、上海、长沙等地的经验,黄洁薇对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更新改造提出了一些建议。“首先,加强政策制度的保障。比如加大用地的倾斜力度,优先保障产业园合理用地的需求,优化调整产业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其次,加大财政税收支持力度。设立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园区产业项目。此外,还要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建立符合文化产业特点的人才保障机制,将产业园文创产业高层次人才引进纳入‘人才计划’。”
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谢涤湘也认为政府需发挥引导作用,“当文化产业园区出现同质化,甚至低端化、低质化的现象,就需要政府进一步引导,当然市场化机制也很重要,市场化机制在规划园区定位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内涵也是园区核心竞争力之一。黄洁薇建议,广州要深入挖掘历史经典、产业文化内涵,发挥园区集聚效应,实行专员专策,打造全国文明的文化创意园区。同时,运用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全面推动文化交流,提升国际竞争力。
谢涤湘也提醒,在进行园区更新改造时,要注重保护园区的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我们在改造规划时,应更加注重人文关怀,注重细节,这对文化企业的聚集是有巨大吸引力的。”
为入驻企业架起合作沟通桥梁
文化产业园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广州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抓手。2021年,广州文化园区显现出量质齐升的蓬勃趋势。众多文化产业园区如何提质增效,更好地为园区企业服务?多位文化产业园区负责人分享实践经历进行解答。
“我们希望提供给企业的不仅仅是物业上的服务,更是圈层式服务、产业链上下游服务。”同创汇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广州运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嘉富表示,目前海珠同创汇的业态主要是“时尚+科技+电商”,三类企业占园区企业数量的70%以上。“我们相信文化、创意、IP的市场是无限大,也有意在招商时增强这类企业的聚集。”
刘嘉富认为,文化产业园区不仅仅改造提升物业空间,为企业提供创意空间,更重要的是搭建生态平台,建立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基地和战略合作资源。“事实上,每个进驻园区的企业都很忙,可能没有时间去认识旁边的企业,我们主动挖掘企业的需求和痛点,组织活动促进企业主交流,让他们在园区收获更多的发展机会。”
广州新仕诚企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勇也认为,文化产业园区应该找准定位,立足特色,为企业综合赋能。他现场分享了知名园区T.I.T创意园的发展经验。“我们从创立之初就非常注重定位。在摸索期,我们定位为服装设计类,吸引了很多时尚类企业和设计师进入。随着产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在二期开发中又引入了微信等互联网企业。随着微信的进驻,我们吸引了一批上下游企业,现在园区内一半是科技互联网企业,一半是时尚设计类企业。”
在刘勇看来,T.I.T创意园是一个综合体,不同类型的企业可以相互促进、学习。“传统时尚设计企业可以‘插上互联网翅膀’加快发展,互联网企业也可以从时尚设计类企业中有所借鉴学习。我们的工作就是为他们架起沟通的桥梁,企业的跨界合作对发展有很好的帮助。”
工美港:服务科创企业突出“用心”二字
从工业遗存到文化创新园区,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工美港国际数字创新中心(简称“工美港”)既是城市更新的重要样本,也是数字化经济引领创业创新高地。
工美港副总经理谭广茂在现场分享时介绍,该园区于2019年开始运营,于2020年正式开园,园区定位为“科创主导、文化引领、生态优先”,打造以数字创意为核心、包括数字工美、定制、设计、传媒和游戏开发等的产业发展体系。
工美港副总经理谭广茂
谭广茂亲眼见证了工美港的升级改造过程,并用自己的相机记录下了园区改造前后的样貌。从2008年起,他们花了差不多接近六七年的时间,不断地调整园区设计方案,才最终敲定现在的改造建设方案。“这也是证明我们集团在推动园区转型升级的时候,对提质增效这一块比较注重。如果我们早年就改造,可能现在的效益会大很多,但我们坚守住了提质增效的追求。”谭广茂介绍。
如今的工美港,已成为集孵化培育、成果展示、产业配套于一体的数字创意产业新地标,目前入驻率98%,入驻企业110家,从业者超5000人,年产值达150亿元,年税收突破4.5亿元。
在优化配套服务方面,谭广茂特别强调了“用心”二字。在科创、文创类企业入驻以后,工美港进一步地提升了园区税务、法务等软服务,用心地为企业服务。他举例称,工美港按照比例,为每20家企业配备一个专业的客服。此外,园区设有篮球场、足球场和特色食堂、网红咖啡馆、青年公寓,一并解决了园区就业青年的衣食住行,初步实现了产城融合24小时生活圈。
花山小镇:百年碉楼古村落迎来二度文化融合
提到碉楼,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广东开平的碉楼,却不知在广州花都也有碉楼。花山小镇就是依托和融合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洛场村百年碉楼古村落原生态乡土民俗和侨乡风情特色,发展成为集文化艺术展览交流、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文化培训、美食娱乐、度假休闲于一体的碉楼古村落文化旅游园区。
花山小镇创始人谭广诺
花山小镇创始人谭广诺在现场分享时表示,他原本从事的是美妆生意,经营的工厂就在洛场村边上,而此地景象较为破败,几乎沦为空心村。“美妆产业做得再漂亮是制造,将这个古村落改造好了则是创造。”好友的一番话让他投入到百年碉楼群的保护和建设中。
2013年,花山小镇文旅小镇开始开发建设,主要包括洛场侨乡华侨碉楼群及乡村生态保育和开发等,现已开发活用8栋碉楼和21间青砖屋和部分泥砖房及民居楼房。在谭广诺看来,碉楼建筑既有东方元素,又有西方洋楼的痕迹,是一百年前文化融合的产物。而在如今城市更新焕发老城市新活力的背景下,花山小镇的建设改造是对在地文化和产业特色的再度融合。
据谭广诺介绍,目前,花山小镇进驻的企业机构有近30家,开设经营的业态有书画展览、文创设计、工业设计、影视制作、陶艺香道、艺术培训等文化业态;还有特色中西餐、红酒咖啡、乡村民宿(业已经营的民宿有3家)等特色经营商户。在大力引进多种业态的同时,小镇仍注重对碉楼古建筑的保护、修缮和利用,保留古村落原生态,形成新旧村民和谐共处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