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刘良龙 通讯员 涂燕娜
近日,由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承办的“认同与创新: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构”研讨会在广州天泰美术馆举行,旨在进一步厘清作为国家战略的粤港澳大湾区所肩负的文化使命,探讨如何抓住历史机遇,加快推进融合的新质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构与建设。
▲“认同与创新: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构”研讨会在广州举行
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得主、广东省作家协会前副主席、《雅马哈鱼档》《情暖珠江》《南国有佳人》作者章以武,广州市社科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市社科社团党委书记谭晓红及广州市社科联学会部部长陆璐等出席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还有来自广州市社科联、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广州市社科院、广东省文联、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广东金融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东电视台、广东人民出版社、花城出版社、广州图书馆、广东省朗诵协会、广东岭南艺术研究院、广州市设计院、广州市大湾区文化交流促进中心等社会各界专家学者近50人。会议分为领导致辞、主题发言与圆桌论坛三个环节。会议由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副主任聂莉博士主持会议。
章以武、谭晓红、陆璐等出席研讨会
致辞:“三色花”“三江水”“三地情”
谭晓红在致辞中表示,岭南文化是古老的,又是年轻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植根于岭南这片热土,又放眼于全世界。近年来,国家、省、市为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出台一系列文件,为大湾区文化建设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大湾区文化植根于岭南文化,兴于湾区时代,它的认同与创新具体是如何发生的,又是通过哪些有效路径构建起新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的?相信通过在座的专家学者不同视角、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交流探讨,一定会碰撞出全新的、智慧的、振奋人心的思想火花,为推动大湾区文化的进一步融合和发展,推动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升大湾区文化软实力,为大湾区发展注入蓬勃动力。
广州市社科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市社科社团党委书记谭晓红在致辞
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广东财经大学教授江冰通过“三色花”“三江水”“三地情”三个关键词解读大湾区的文化基础与传播方式。他说,因五岭阻隔,岭南自古离中原很远,离大海很近,造就了文化同根同源、方言风俗相近的特点。大湾区作为中国经济两大发动机之一,拥有一个湾区,二种制度,三种货币。大湾区文化艺术不仅拥有国家战略支持,且是中国经济最富裕并具有市场潜力的地区,拥有近代以来思想、文化、艺术最活跃的文学艺术传统,强大的海洋性,创新人才与创新观念以及多元文化的碰撞。我们今天面临的文化传播问题是如何走向青年并产生效果,新国潮、王菲歌曲《湾》、香港TVB纪录片《无穷之路》、“中国好声音”粤语歌手伍珂玥夺冠等是好的例子。
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广东财经大学教授江冰在致辞
主题发言:认同与创新的多元解读
主题发言环节,暨南大学文学院古籍所教授麦思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一级作家黄国钦,广东省朗诵协会会长史子兴,大西洲科技集团创始人彭顺丰,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理事、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吴琪分别从清代西江粤商与珠三角发展、大革命时期潮州地区与大湾区的风云际会、朗诵艺术与文化创作、虚拟科技与元宇宙、广东第二次文化北伐等角度,对大湾区文化的认同与创新进行不同层面、不同视角的解读。
麦思杰认为,文化不仅在精英和典籍里,还在老百姓生活中。以珠三角老百姓熟悉的东古酱油和九江双蒸为例,它们分别起源于清代时期的鹤山古劳镇和南海九江地区,究其原因是清代以后,广西大米通过西江运输到广东,南海九江成为西江航道上一个重要的米市,同时也带动了豆类、药材、木头等贸易的发展。从古典经济学角度看,这一贸易的诞生顺理成章,但实际并非如此,中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因此,文化的塑造需要突破重重阻碍。当我们思考什么是大湾区文化时,要把目光放到老百姓身上,会发现老百姓文化的塑造不仅有广东面向海洋的那一部分,还有广东面向内陆的那一部分。
去年以来,黄国钦应广东人民出版社之邀撰写《潮州传》,正是此次创作过程让他对“认同”这个词有了更深的体会。潮州地区与大湾区从来都是休戚相关,大革命时期的两次东征即是证明,东征军进入潮州城之后,兴办黄埔军校潮州分校辉煌一时,分校学生为革命做出巨大牺牲和贡献。文化需要认同,历史的牵连、承接是最直接、最直捷的路经,而生活的力量,同样化人于无声。如潮州木雕独树一帜,是广东木雕的代表,在广东省博物馆及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均有特别的呈现,可见认同是双向、兼收并蓄、互相包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构亦当如此。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一级作家黄国钦在作主题发言
在朗诵家史子兴看来,文化的历史传承和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媒介就是语言,在大湾区新概念下,推动朗诵艺术发展与文学的繁荣发展,可以促进湾区的文学创作,传播湾区优秀文学作品;促进湾区文化交流,丰富各类艺术的融合发展;提升湾区人民的语言表达能力;推进湾区全民阅读;创建湾区特色语言艺术品牌,弘扬、创新岭南文化发展;提升湾区普通话整体水平等。未来可以通过搭建多形式的平台、举办湾区朗诵文化艺术节、推动朗诵艺术“五进”工程、实施湾区朗诵艺术人才工程、创建湾区特色朗诵文学艺术品牌项目等途径,进一步推进朗诵与文学的发展融合。
彭顺丰认为,创新是要面向未来的,人类已经走到数字化生存的高度融合状态,虚拟世界的逼真度与真实世界非常接近。大湾区的定位是世界级的大湾区,不只是经济体量,文化也要站在人类的巅峰,因此,大湾区文化传承可以考虑以元宇宙作为一个主要阵地。关于如何面对元宇宙带来人类文明跃迁?彭顺丰认为要积极研究和构建虚拟世界文化底层规则和文化理论,承担东方文化通过虚拟世界融入并引领世界文化的责任,用元宇宙全息系统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基于元宇宙的文化艺术创作和传播平台,建立大湾区元宇宙文化中心,开辟超越时空全新传播方式等。
吴琪从“广东第二次文化北伐”探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的认同与创新。“广东第二次文化北伐”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带来了酒楼、发廊、粤语歌曲、喝早茶、健美比赛等广东新风尚,原因在于内地国民经济停滞,邓小平在广东找到改革开放的突破口;毗邻港澳,港货盛行,香港文化对广州本土市场造成冲击;广东人的文化个性、务实经商传统及海洋性视野;世道人心与地域本土文化个性的结合。具体表现在文化娱乐方式相继出现、文学的多样性发展、流行音乐崛起、广东传媒走到全国前列、一批影视作品走向全国,从而改变广东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审美情趣,推动新时期广东文化精神的形成,而这也契合了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
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理事、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吴琪在作主题发言
圆桌论坛:同根同源与文化新质
聂莉博士主持圆桌论坛,邀请广州市大湾区文化交流促进中心执行理事长欧亚、广州市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规划设计院规划设计所总建筑师陈万里、跨界艺术家李伟斌、文化创业者刘琼雄、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在站博士后武洹宇,就历史的溯源、当下的挑战与困境、未来的展望三个维度向嘉宾们抛出话题。嘉宾们从文化历史上的认同、文化创意、文化空间、文化传播与交流、产业层面的集聚多个视角思想碰撞、金句频出、火花四射。
关于如何在同根同源的传统岭南文化中寻求粤港澳大湾区间的文化认同,又如何在对岭南文化中现代性的认识中发现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的新质?跨界艺术家李伟斌谈到除了要彰显自己的文化标签外,需要更多的文化自信,一味强调传统、传承,反而会成为限制,本土文化应与不同文化互通融合,得到他人认同,这是互相认同与创新的过程。武洹宇博士则提出既然“同根同源”,为什么文化认同会成为一个问题?原因在于大湾区历史上存在三重结构的交织互动,结果是复杂的“同根同源”。
聂莉博士就这个话题谈到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整合面临的困境,思路上的误区,欧亚提到文化整合不仅仅需要我们自身的认同,更需要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得到跨文化的认同;而由武洹宇提出的为什么西关粤语在历史变迁中成为被认可的语言正统与正宗问题,聂莉博士抛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中心城市的开放性问题,或许未来的AR、VR虚拟空间可以消解边界,解决去中心化问题,引发大家的思考。
而关于粤港澳湾区的新兴产业如何构建新的格局?又是如何参与与推进新的文化变迁?建筑师陈万里就岭南建筑的发展谈到个人的见解,谈及正在做的虚拟建筑博物馆的项目,是以新技术新思维介入文化建设的极好案例;一直走在文化创意创新前沿的文化创业者刘琼雄则提出了要更充分挖掘岭南文化元素中的IP价值,提出开发粤港澳湾区文化地图的建议等等。
在圆桌论坛,嘉宾们从文化历史上的认同、文化创意、文化空间、文化传播与交流、产业层面的集聚多个视角思想碰撞、金句频出、火花四射
圆桌讨论最后,聂莉博士微笑着请嘉宾们各自说一句话来描述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理想文化图景结束。每一位嘉宾由衷地说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图景:李伟斌提出“求同存异,兼容并包”;武洹宇认为是“多元一体,和而不同”;欧亚“期待湾区文化是孕育着最大的各种可能性的地方”;陈万里认为“大湾区的未来就是类似文艺复兴,我称之为美学复兴,就从今天开始”;刘琼雄则觉得“大湾区需要认同,如何把这个认同凝聚起来,是我们现在的一个大课题”。这些理想图景为论坛贡献了精彩的思想。
聂莉认为,尽管嘉宾们来自艺术、建筑、传媒、学术等不同领域,但都是文化内容的生产者、都有文化经营运营的实践经验,对文化都有很接地气却不失深刻的思考,正是这样的文化自觉,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建构未来可期,充满无限可能。
出席此次研讨会的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得主、广东省作家协会前副主席、《雅马哈鱼档》《情暖珠江》《南国有佳人》作者章以武称赞研讨会结合广东实际,立足岭南文化,系统地总结、梳理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的历史、现状、特征和发展路径,畅谈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合作的必要性、可行性,探讨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建构,展望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的未来前景,主题鲜明,办得非常好。
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得主、广东省作家协会前副主席、《雅马哈鱼档》《情暖珠江》《南国有佳人》作者章以武(左)在接受深圳特区报记者刘良龙采访后合影
章以武认为此次研讨会有人文的、经济的、社会科学的、自然科学的,多种观点相互碰撞。特别是吴琪的“广东第二次文化北伐”讲得非常好,新颖独特,令人印象深刻。现在广东最根本的一条,就是邓小平同志南巡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全国率先完全确立起来了。广东市场经济发展得特别好,主要是领导的观点、专家的观点和普通百姓的观点都统一到了市场经济的观点。市场经济观点的确立,带来了广东经济的飞跃发展,也带来了文化观念的变化,多种文化娱乐方式在广东率先出现。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广东,青年们成为自力更生的个体户,劳动致富,民营经济市场一片繁荣,雅马哈摩托车、港台流行音乐、浓郁“广味”市井情……改革开放精神借由广东文学艺术家、社会科学家的作品传向大江南北。
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是广州市社科联所属社科类社会团体中的优秀代表之一,长期致力于岭南文化的研究与推广,在李权时老会长的带领下,先后编撰出版了《岭南文化百科全书》《西关文化》《岭南文化的现代精神》等一系列学术专著。2019年研究会换届后,在新任会长江冰教授带领下,研究会通过学习教育、交流研讨和探讨传播,多视角对大湾区文化进行交流与碰撞,汇聚各界学者,畅谈岭南文化的破圈之路,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吸引了一批社会各界和新兴领域的优秀青年加入研究会,为岭南文化研究带来了青春朝气和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