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国家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至2025年“东亚文化之都”评选初审结果出炉,梅州成为广东省唯一入选的2023年“东亚文化之都”候选城市。梅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被誉为“世界客都”,也是中国的文化之乡。梅州拥有哪些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禀赋?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相关学者专家。
文化资源丰富特色鲜明
“说起梅州地区,大家第一印象便是世界客都,世界客家文化的中心。基于长期的历史积淀,客家文化具有悠久性、包容性、多元性等特征……”谈及梅州客家文化的地方特色,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院长肖文评教授娓娓道来。
从事客家文化研究近30年的肖文评认为,客家话是客家文化最为重要的特征,其保留了唐宋时期的中原古音韵,被誉为古汉语“活化石”,既是区分汉族不同民系的标志,也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之一。其次,客家围龙屋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建筑形态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分布范围以粤东梅州地区的梅县区、兴宁市等为中心区,向周边的闽西、赣南、粤中等地辐射,并随着客家人的迁徙而分布于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建于南宋的梅县区松源镇蔡蒙吉故居,是梅州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客家围龙屋。
“另外,客家人的民间信仰文化很有特色,历史也非常悠久。客家人信仰的惭愧祖师、三山国王等始于唐宋时期,并伴随着他们的迁徙而传播世界各地。客家文化还与儒家文化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南北朝时期程旼南迁平远定居,将中原的儒家文化带到梅州,首开崇文重教之风。这些都是唐宋以来中原文化和南方土著文化的融合结果。”肖文评表示,梅州的客家文化地方特色鲜明,社会影响力较高,创建“东亚文化之都”是梅州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影响力的良机。
客家围龙屋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图为位于兴宁市坭陂镇汤一村的“进士第”。(摄影:吴腾江)
“世界客都”品牌闻名遐迩
客家研究学者胡希张今年已91岁高龄,曾任梅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副主席等职,撰写过20多部关于客家文化研究的著作。“梅州在客家民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在1997年出版的《客家风华》一书中,我把梅州定位成‘世界客都’,这个称誉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胡希张表示,多年前,他与研究学者前往福建、江西、河源等地考察时发现,越是靠近梅州一带的城市,其客家方言、客家民俗、客家民间艺术、客家建筑特色的氛围越是浓厚,足以说明梅州文化积淀的丰厚。
韵味悠长的客家山歌、被誉为“南国牡丹”的广东汉剧、充满节奏感的五句板……梅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种类多样,现有“非遗”代表性项目383项。胡希张认为,客家山歌与客家民系的形成时间同步,历史悠久,其上承中原文化传统、下贴人民群众生活,是中原民间歌曲的延伸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梅州越来越多山歌、汉乐和曲艺作品走出山门,登上珠三角、港澳台、东南亚等地的广阔舞台,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认为,梅州创建‘东亚文化之都’要和擦亮‘世界客都’金字招牌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提升城市影响力,促进文化交流合作。”胡希张说。
与日韩文化具有深厚渊源
“从清朝末年到现代,梅州与日韩之间的客家文化交流基本没有断过,为梅州创建‘东亚文化之都’奠定了基础。”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研究员周云水博士表示,晚清首任驻日公使何如璋、首任驻日参赞黄遵宪、日本侨领潘植我等梅州客家人,是促进梅州与日本文化交流的典型人物。驻日期间,黄遵宪留下《日本杂事诗》《日本国志》《与大河内辉声等笔谈》等著作,奠定了他在我国和日本近代史上的文化地位。到了近现代,中国同盟会、客家公会、日本崇正总会等先后成立,“第五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在日本举行,梅州与日本的文化交流愈发紧密。20世纪90年代以来,还有一大批日韩学者来梅州开展田野调查、从事客家文化研究,以文为媒架起了中日韩的沟通桥梁。
周云水说,今后,梅州和日韩可在书院文化、历史人物考证等方面加强文化交流,组织专家学者或青少年到黄遵宪故居、东华庐、何天炯故居、何如璋故居、东山书院等地参观学习,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作者单位:梅州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