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说岭南】江冰 | 南海一号博物馆:牵出海陵岛一片乡愁
  • 来源:云上岭南
  • 发表时间:2021-11-01 10:12

南海一号博物馆,座落5A景区海陵岛。因为整体打捞一艘宋朝沉船,获800年前大量文物而享誉全国。

博物馆的外形十分抢眼,令人展开想象的造型。

馆内借船体展示沉船空间,同时结合考古现场,呈现强烈历史真实感。步入博物馆的刹那,巳然回到宋朝海域现场。

精美的瓷器、美奂绝伦的金银首饰,加之巨大的船体,人货场景再现,让我大开眼界。深感当年海上丝绸之路繁盛。

南海沉船之谜,一个巨大的悬念扣人心弦:一艘巨大的海船为何沉没?海上风浪、海盗袭击、重量超载?

历史扑朔迷离,让人遐想不止。

有一种说法:此船装载了超重的铁锭,致使沉没。而之所以运铁,并非出海贸易,而是南宋王朝撤退南粤的军需品……此论将我的目光从博物馆转向了海陵岛。

海陵岛原有上百座大王庙,祭祀四大神,就是南宋末朝的忠臣,辅助八岁小皇帝,狸猫换太子——跳海的并非真皇帝?八岁皇帝就隐身于海陵岛——惊天秘密!

南宋王朝的句号划在潮汕、江门、阳江一带,广东省税务干部学校阳江培训点副校长——宋昇洋先生研究海陵岛文化多年,实地考察,用心甚深。他历史叙述的民间说法——颠覆了历史公认结论,令我陷入沉思。

海陵岛大王庙供奉南宋王朝最后一代王侯将相,南宋末帝赵昺、侯王杨亮节以及三大肱骨大臣宰相陈宜中、太傅张世杰和侍郎马南宝。

海陵岛几百年为何有如此密集的大王庙,供奉相同的地方神,祭祀为何与邻岛不同?

灵谷村侯王殿的王座与营盘村企石古庙的四方海礁石——到底意味着什么?历史之谜悬而未决。

晨钟暮鼓,一位扶着拐杖的老人虔诚地点香,然后击钟敲鼓。问他什么时辰完成?言“一日三次,给神开饭”。一种属于家族宗亲的祭祀传统,在老人日复一日的仪式中得以承传。

如何看待民间信仰——当地神崇拜?属于乡愁的一部分吗?可以借此凝聚乡村民心,并联结众多从海陵岛迁出的家族吗?

历史沉默不语,风云变幻莫测。难道有一道厚重的历史帷幕,隐藏着扑朔迷离的真相?

原广东省委书记陶铸曾赋诗一首叙述对海陵岛未来的期望,其中言及南宋皇室后裔——

“帝子南来竟不回,海陵荒冢对斜晖。涛声漫诉兴亡恨,风啸空增洋海威。且喜望天勤水利,更惊穷垌养鱼肥。千斤粮产期明日,一道长堤接翠微”。

海陵岛的海鲜为上佳美食。今晚阳江食客席上即兴吟道:上联:干柴烈火一夜情,下联:漆器豆豉杀人刀,横批:生死恋。

干柴烈火,海陵岛名菜,主角就是盖苏文鱼,背后有一个人物传说。

“一夜情”指鱼腌制一晚,原话为“一夜埕”——“埕”是要来装腌制咸鱼的坛子,“埕”和阳江话的“情”同音,所以都说“一夜情”。通俗易懂,诙谐俏皮,且琅琅上口,颇具传播力。客家菜亦有类似做法。

海陵岛濑尿虾吃法诀窍:一松、二摊,三叉、四挑;男人吃母,女人食公,阴阳平衡。

黄特鲳与白鲳,妙在鱼嘴,入口滑嫩;故当地俗话说:“卖田卖地不卖白鲳鼻(鱼头)”。

访问谷寮艺术村,体验乡村振兴实践典型。

谷寮艺术村女主人梁耀戈,海陵岛家乡揽下一片老宅,创立美丽乡村。有民宿、艺术展示厅、图书室、陶艺馆、音乐吧、咖啡吧、酒坊、茶室、香道室等。

今日举办雅集,邀请各路艺术家与文化人聚会。著名艺术家李玉刚到场演唱,还有当地民歌手用阳江话男女对歌。

女主人自豪地将我带到一棵古树前,介绍为故居老宅荫蔽大树,护佑家人乡亲吉祥如意。仰望大树参天,枝叶繁茂之外意外呈现出独特树冠之美:枝干茁壮,交叉有致,更有关节凸起,风姿奇崛不凡。

令我大喜,脱口而出:此树可以参加古树选美,挑战岭南选手。众人闻言拍掌大笑,齐言好创意!

香道研修师梁峥嵘,斯文典雅,演绎“隔火熏香”。

她言:香道宋朝时达至高峰,苏轼就是闻香高手。明清式微,由邻国日本承传。目前国内复兴,但隔火熏香达到境界者,全国不上十人。高端香料香灰仍出自日本。

她开始屏息静气,手势优雅地燃炭,热灰。约香局,炉主焚香,客人闻香并作诗,分享闻香心得;一如宋人风雅,清雅高致。

闻香分三道:清鼻、鼻观、回味。每道闻三回。

第一道,初始若有若无,继而沁人心脾,随即有一种甜丝丝的味道隐约浮现,令人喜悦;

第二道,香味渐浓,穿透力呈现,似有无数香的颗粒翩跹而至;

第三道香味渐次开阔,鼻腔至额头豁然开朗,人清气爽,怡然自得。

名贵香,果然令人感动。炉主每次制香,千变万化,变幻莫测,给人不同香味,魅力无穷矣。

致敬香道师,给予美丽享受。

惋惜合山莲塘古驿站未见汤显祖遗迹留存,却在海陵岛见到汤显祖公园。戏圣在此留有一诗,其石像深邃而沉静。

我看到大海的同时,仿佛见到汤显祖深沉忧郁的目光从海上投来,如光如炬,穿越岁月。

这位“东方莎士比亚”,用他充满情感的诗篇,为阳江文化留下一抹浓重的人文色彩,其精神与品格令今人景仰。

2021-10-28阳江海陵岛

江冰,文化学者,专栏作家,文艺评论家。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广州市人民政府聘任广州城市形象品牌顾问。中国小说排行榜评委。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锐批评家、广东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科普专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有影响力学者。著有《浪漫与悲凉的人生》《中华服饰文化》《新媒体时代的80后文学》《酷青春》《这座城,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老码头,流转千年这座城》等。 


相关稿件
粤B2-20040141 新出网证(粤)字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10522
版权所有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