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梁艳萍
10月28日,“翰墨飘香——文房四宝专题展”在位于广州中山四路的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开展。该展由南越王博物院(以下简称“南博”)、安徽博物院、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共同主办,展品涵盖安徽文房四宝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种类型,以及南博院藏珍贵文物共128件套,其中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文房用具大部分为首次展出。展览将展至2022年1月5日。
“文房四宝专题展”现场
立体呈现中国文房四宝发展历程
笔、墨、纸、砚是我国传统的书画工具,被誉为“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记录了人类的知识与思想,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人类文明的历史中做出了卓越贡献。本次展览分“寿越千年——纸”“松烟不朽——墨”“治世之功——笔”“玉德恒久——砚”和“怡情雅趣——文房清供”五个部分,立体呈现中国文房四宝的发展历程。
观众参观“文房四宝专题展”
安徽是宣纸、徽墨、宣笔、歙砚的故乡,“四宝” 俱全,是中国古代文房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展览展出了安徽博物院、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众多珍贵藏品,包括:“棉花图墨模-‘两淮贡墨’款耘畦图墨模(清)”、“沈荃《行书临兰亭序》手卷(清)”、“黄山集锦墨(清)”等。
棉花图墨模-“两淮贡墨”款耘畦图墨模、棉花图墨模-“两淮贡墨”款捡晒图墨模
其中,安徽博物院藏的清代“棉花图墨模-‘两淮贡墨’款耘畦图墨模”为一级文物,由长方形外框和形制各异的上、下内印模组成。上印模阳刻诗文描述,下印模所刻棉花图中从播种到织布的各种劳动场景。此套墨模是光绪年间胡开文仿乾隆三十年《御题棉花图》翻刻,顶部刻“两淮贡墨”款。
多件考古出土岭南文房珍品亮相
展览展出的岭南文房珍品特别值得一看。主办方介绍,广州地区考古出土有多个历史时期的文房珍品,其中就有南越文王墓出土的墨丸、石砚,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西汉南越国时期的木简和研石及研板、东晋青瓷砚、唐代端砚和宋代“端砚”铭款端砚等。其中,宋代“端砚”铭款端砚为首次与观众见面。
观众观赏“石砚与墨丸(南越国)”
端砚为诸砚之首,产于广东肇庆,最为文人珍爱,历代文人墨客以拥有一块端砚为荣。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这块宋代“端砚”铭款端砚为通体青灰岩石雕刻而成,石质细腻,仅存砚额和少部分砚池。砚额为圆弧形,正面刻祥云如意纹,纹饰内自右向左刻写“端砚”二字。砚身正面凿两个砚池,可惜残缺严重。这种双池砚又名“双履砚”,多为官府用砚,以分别研磨墨、朱二色以书写或批注公文。
“端砚”铭款端砚(宋 南越王博物院藏)
据文献资料记载,端砚在唐代已广泛使用,但多以“端州石砚”“端溪紫石砚”等指代,直到宋代才名“端砚”。这件石砚虽残缺严重,但却是目前考古发现年代最早、且明确刻写有“端砚”二字的端砚实物,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及重要意义。
【重点文物】
一、石砚与墨丸(南越国 南越王博物院藏)
该石砚与墨丸出土于南越文王墓。墓中出土了3块石砚、4块研石和4000多粒墨丸。发掘时前室顶门器上置有一套石砚,其上粘有墨迹,墨色黑中泛红,与前室墙壁上朱墨卷云纹和西耳室出土墨丸的墨色一致,应是工匠彩绘完前室后留下的实用器。考古人员发现,2000多年后用该墨书写,其墨色仍新,宛如初书。
二、沈荃《行书临兰亭序》手卷(清 安徽博物院藏)
茧纸,古代书画用纸之一。起源于魏晋年间,是继承和发展了东汉蔡伦所用的“树肤”造纸法制成。纸质白细且有光泽,其上纤维交织如蚕茧丝,故美其名日茧纸。此手卷是用整幅白薄茧纸书就,属于最上乘的一种御贡茧纸标本。
三、《程氏墨苑》(明万历程氏滋兰堂刻本 安徽博物院藏)
《程氏墨苑》是中国古代艺术水准最高的墨谱图集,是明万历年间制墨大师程大约编,著名画家丁云鹏绘图,徽刻名工黄轔、黄应泰、黄应道等镌刻的墨谱。全书共收录程君房所造名墨图案五百二十式,全书分:玄工、舆图、人官、物华、儒藏、缁黄六类。
四、“道光戊午”款木管抓笔(清 安徽博物院藏)
木管,上有“道光戊午”款。抓笔又称“揸笔”,其制作和设计有别于日常用的毛笔。笔管短粗,以五指抓握,专用于书写榜书大字。
五、豆青青花釉里红笔筒(清 安徽博物院藏)
文房清供是中国传统文房辅助用具的泛称,有笔洗、笔筒、笔架、 墨盒、墨床、镇纸、水盂、臂搁等。这件豆青青花釉里红笔筒,扁壶形,长方口,弧腹前后扁圆,肩置两如意耳,通体施天青釉。腹部一面用钴蓝料绘折枝菊花,另一面用青花题行书联。一对盛开菊花的花心和行书联中的题款用釉里红点缀。两种釉色相间,青花浓重,红彩深厚。圈足底中用青料书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竖排篆书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