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卓栋 马勇 彭纪宁 通讯员 江宣 谭耀广
襟江带海、千年古邑、名山林立、大儒传世……江门五邑,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文脉家风代代传承,更兼领开放风气之先而成华侨之乡。精华荟萃,遂成非遗“宝库”。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广东省江门市在非遗保护、传承方面成果颇丰,成为“粤”味非遗中的佼佼者。
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动社会各界携手传承非遗,即日起,羊城晚报开辟《五邑文脉·传世非遗》专题,引领读者走进广袤五邑大地,领略独特非遗文化。
千年历史文武双全
江门五邑,现指蓬江、江海、新会三区以及鹤山、恩平、开平、台山四市。其中恩平、新会两地,建制均超千年,历史悠久。流经此地的西江、潭江浇灌出肥沃的土地,丰饶的物产让人羡慕。新会陈皮、恩平簕菜、冲蒌冬瓜、鹤山红茶……发达的农耕养活了一代代五邑人,也让五邑先辈们得以跳脱出生计活口之困,在精神文化领域锐意开拓。
此间既有始建于唐代的古刹玉台寺,又有兴盛于宋代的新会学宫,道教圣地紫云洞亦有文献记载,可谓三教汇聚之宝地。诞生在这里的岭南大儒陈献章(白沙先生)以及维新领袖梁启超,彰显了此地的文脉绵延;而古劳咏春宗师梁赞及蔡李佛拳开宗祖师陈享,又凸显了这里的尚武风气,可谓文武双全。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动荡的时局又让五邑先辈踏浪海洋,走向全球,他们反哺故乡的西方文化又让江门五邑增添了“洋”气。
超百项非遗成宝贵财富
如此宝地,自然孕育出不凡的文化结晶。根据江门市政府相关数据,截至去年12月,江门全市共拥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64个,其中国家级项目7个,省级项目29个,市级项目69个,县(区)级项目164个。
仅论国家级非遗,据记者了解,其中既有气势磅礴的蔡李佛拳及与武术相关的舞龙技艺,又有饱晕文墨的茅龙书法;新会陈皮炮制技艺得益于农耕地利,而葵艺、宫灯等又从“人和”角度窥见此间先辈丰富的精神世界。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五邑文化。
江门市文化馆副馆长、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蔡晓敏表示:“这些非遗代表性项目都具有浓郁的岭南地域特点,展现出江门传统民间文化的杰出价值,对于维系江门五邑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江门市将加快创建国家级侨乡文化(江门)生态保护实验区,深入推进非遗保护工作,完善非遗传承体系,积极探索文旅融合下活化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为广东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贡献更多江门智慧、江门经验、江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