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实施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八个一批”工程,汕头在传承发展潮汕文化、打造区域文化高地的建设中不断取得新突破新进展;小公园开埠区经过活化保育后已成网红“打卡”点
文/赵映光 马思泳 汕宣
图/林桂炎(除署名外)
热闹非凡的“戏亭印象”舞台,在交相辉映的时尚灯光中把一幕幕经典潮剧跨越时空植入汕头小公园开埠区的雕梁画栋;中西合璧的小公园沿街骑楼里,吸引了各类商家特色摊位入驻,特产手信、传统小吃、民间杂耍、工夫茶艺、非遗展示等高颜值的网红“打卡”点,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沉浸式场景体验;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汕头“中共中央至中央苏区秘密交通线汕头交通中站旧址”陈列馆等化身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课堂”,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党员群众……
去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汕头时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让古老城市焕发新的活力。一年来,汕头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通过实施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八个一批”工程,补齐短板、提升品质、树立品牌、激发活力,在传承发展潮汕文化,打造区域文化高地的建设中不断取得新突破新进展。如今,经过活化保育后的小公园开埠区已然成为汕头文化旅游融合领域的“顶流”,旧貌换新颜的百载商埠正在焕发出全新活力。
实施“八个一批”工程 建成文化活力都市
如何努力开创汕头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新局面,加快建设立足粤东、面向全国的区域文化高地?在回答这一时代问题时,汕头一开始就注重全局性谋划和整体性布局,树立以保护优先、保用结合、以用促保、精准施策的总体思路,高位推进、高标准实施,让宝贵的文化资源绽放新的光彩、滋养人的心灵。
今年初,汕头印发了《汕头市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实施“八个一批”工程方案》,提出搭建一批平台、打造一批街、建设一批馆、出版一批书、编排一批戏、做好一批考古项目、实施一批文物保护工程、树立一批惠民文化品牌。
“八个一批”工程涵盖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市历史文化遗存、老城区、“侨批”文物的传承和保护,讲好汕头故事、挖掘潮汕历史文化闪光点、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等内容,既涵盖全面又突出重点,全面立体展示汕头历史文化和人文形象。
方向既明,行动倍疾。对于实施“八个一批”工程,汕头列出了相关任务清单,将各个项目分解落实到7个区(县)23个单位,同时确定在“十四五”期间推出“八个一批”共45个历史文化保护利用重点项目。
其中,计划到2021年底,建立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工作机制,进一步丰富拓展非遗传承、文创产品、文艺创作,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推进一批文物保护工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施顺昌街区保护利用示范工程,建成非遗集聚区,确保保育活化工作取得新成效。
到2025年,完善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工作体系,非遗传承体系有效建立,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创精品不断呈现、文物保护实现新的进展、文旅融合品牌效应初步实现,小公园开埠区建成活力历史文化街区,汕头市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专题博物馆群等公共文化设施形成区域影响,逐步建成独具韵味的粤东文化明珠,有示范引领效应的文化活力都市。
汕头提出,要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实举措,珍惜和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将汕头独特的开埠文化、红色文化、华侨文化、侨批文化发扬光大,真正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同时,上下齐心推动“八个一批”工程出新出彩,形成一批拿得出、叫得响的文化品牌、文化地标,使汕头城市文化品位明显提升,潮汕文化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显著提高,文化建筑迸发新活力,将汕头打造成为国内重要的文化新高地和旅游目的地。
携手中国戏曲学院 南国鲜花迎“新春”
10月10日上午,中国戏曲学院汕头教学实践基地揭牌仪式在广东潮剧院举行。牵手中国戏曲界的知名学府,这是广东潮剧院落实汕头市委市政府“八个一批”工程,培育潮剧人才,助推这一古老剧种在新时代传承发展的具体举措。
事实上,围绕“八个一批”工程方案,汕头在继续办好“潮剧大观园·周五有戏”、“戏亭印象”等系列品牌活动,通过歌曲、舞蹈、小品、潮乐演奏等多种文艺形式,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同时,还积极推进《秘密交通站》《绣虎》《英雄长歌》《望海潮》等优秀剧目参加全国性展演,“戏亭印象”惠民演出还登上央视“新闻联播”,大力擦亮潮剧这朵“南国鲜花”的璀璨招牌。
在多方不懈努力下,近年来潮剧舞台精品迭出、与时俱进,彰显出了巨大的活力和魅力。今年9月正值丰收之季,潮剧《绣虎》荣获第35届全国田汉戏剧奖剧目奖,而新编潮剧现代戏《秘密交通站》《红军阿姆》等多部剧目更是频频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项,潮剧逐渐呈现出一种“写现代、演现代、唱现代”的新趋势。
“只要潮剧需要我,我一定会站出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潮剧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姚璇秋,在70余年的从艺生涯中扛起了潮剧发展的大旗。在党史学习教育中,86岁高龄的姚璇秋多次亲身出席,讲述了在党中央的关心支持下,潮剧改革给古老潮剧带来的生机活力与蓬勃发展。
潮剧老艺术家们“退而不休”,姚璇秋受聘为中国戏曲学院荣誉教授,潮剧后辈人才的储备在今年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今年4月18日,中国戏曲学院与汕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人才培养、艺术交流、传承创新、创作实践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中国戏曲学院在广东潮剧院、汕头文化艺术学校设立教学实践基地,开展“学校+基地”办学模式,为潮剧事业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今年秋季开学时,28名潮剧学子通过努力备考,成功被中国戏曲学院全日制潮剧本科班录取,这28份录取通知书为潮剧的专业化发展增加了底气。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牵头汕头、潮州、揭阳三市开展潮剧保护传承协同立法,制定了《汕头市潮剧保护传承条例》。据悉,这是汕头、潮州、揭阳三市协同立法的首创,也是广东立法史上的首次。汕潮揭三市就同一门类、共同共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制定地方性法规进行保护传承,为推动潮剧事业繁荣发展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事实上,除了潮剧外,汕头一年来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守正创新中还推出了一系列文艺精品以及编撰出版了《丘逢甲与汕头》等文学精品,多形式多渠道将潮剧、潮绣和工夫茶等潮汕文化发扬光大。同时统筹推进第三届亚青会筹备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25个场馆和运动员村如期全面完工,97个城市环境品质提升项目有力有序推进,城市颜值出新出彩。
“绣花功夫”改造 百载商埠“逆生长”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汕头小公园开埠区布置一新,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与老城古韵、鮀城潮味融合,迸发出全新魅力。在开埠区内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主题雕塑、艺术门等景观,成了市民游客的热门“打卡点”。
“小公园又重现往昔的热闹场面了,我们的生意自然也是跟着水涨船高的啦……”位于中山纪念亭历史文化街区的“老妈宫粽球”是许多到汕游客必“打卡”的百年老字号,其第五代传承人陈芬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随着小公园开埠区核心街区完成修缮,商业氛围日渐浓厚,秩序管理井井有条,八方游客络绎不绝。
游客和商户“点赞”的背后,正是汕头市开展小公园保育活化工作所做出的不懈努力。据悉,有着“潮人精神文化家园”之称的汕头小公园开埠区,是汕头百载商埠的发源地。在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过程中,汕头提出以小公园开埠区为重点,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护商埠文脉统一起来,采用“分片实施,重点示范”的策略,用“绣花功夫”分步以街区为修复单元,循序渐进开展活化利用。
除了通过修缮破旧建筑、开展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以壮大其“筋骨脉络”外,汕头也围绕中山纪念亭等核心地标,有机融合了非遗展示、非遗文创活化、美食体验、红色教育等主题元素,打造“民俗特色文化”经济圈,并通过“戏亭印象”等多种文化惠民活动、吸引多个影视剧组实地取景拍摄等,逐步树立小公园的经济文化品牌,丰富了市民和游客的精神生活和消费业态,让汕头老城区在新时代中变得更有温度、更有底蕴、更有品位。
此外,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今年公示的《“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储备库(广东省)》中,汕头市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顺昌街区)改造项目入选其中。顺昌街区的改造,成为汕头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保育活化的一个生动缩影。
“顺昌街区西南侧连接中山纪念亭核心区,东面毗邻汕头标志性历史建筑老妈宫,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顺昌街区设计方负责人许伟广告诉记者,顺昌街区是小公园开埠区中最为多元化的资源集聚片区,片区内散布着市民公所、光明公寓、集祥酒楼、荷兰开健洋行、老妈宫戏台等多个重要历史建筑,并且还有大岭东日报社、中共潮梅办事处等红色文化建筑。
许伟广说,这次改造方案设计延续了规划设计中“三街一轴”的基本框架,本着“修旧如旧、活化利用”的原则,对小公园内建筑进行大量的照片采集、实地勘察,分类整理出一套小公园建筑基因库。同时,结合以人为本的思路,按照“汕头源地·活力街区”的定位,通过建筑修缮,景观更新,加入公共艺术装置,标识系统,灯光互动,遗址公园等元素,用“绣花功夫”多维度地把顺昌街区构筑成一个集中体 现汕头地方性文化,具有丰富体验感的历史街区。
显然,此次顺昌街区进行“微改造”,将为更好挖掘、保护和传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奠定基础。就在今年7月,小公园开埠区中山纪念亭街区、西堤街区入选第三批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