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维九月,序属三秋。轻风夹着热浪拂过凤冲村的试验田,茁壮的禾苗随风摇曳、沙沙作响,莞邑大地秋天的神韵,尽显无余。
午时将近,云雨欲来,年过七旬的陈志坚趿着凉鞋,走在田边地头。在一方紫色禾苗前,他蹲下身来,伸出带着泥土的手,小心翼翼地拔出一株禾苗细细观测,脸上逐渐露出满意的笑容。“秋收季,成果能超过去年。”陈志坚自信满满地说。
陈志坚。(摄影:陈帆)
陈志坚,中共党员,现为东莞市中堂镇凤冲村一名中级农技师。
40多年来,陈志坚从事农村农业生产水稻育种工作,一度被媒体誉为“东莞袁隆平”。他所主持的选育和推广项目多次获奖,并获东莞市农学会、市科协授予先进会员和科技示范户等光荣称号,他所选育的多个水稻新品种获得广东省水稻品种审定证书。
2004年,陈志坚被东莞市人民政府评为市劳动模范;2010年,被评为广东省农村科普示范带头人;2011年,被评为市敬业奉献道德模范;2014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
小小试验田 育种千万株
“别叫我专家,我就是个地地道道的东莞农民,叫我陈叔就可以了。”9月20日中午,站在田头,朴实的陈志坚笑着打断了记者的提问,谈起几十年如一日执着于水稻育种研究的原因,陈志坚用自己的成长故事给出了答案。
“五六岁时,每次肚子咕咕响时,我就会问妈妈,肚子为何会响。妈妈不回答,默默地到灶头拿了大半碗稀粥给我吃。”因为贫穷,陈志坚没有读过几年书,就开始帮着父母务农,也许是天分,少年时的陈志坚成为了村里出了名的务农小能手。
“好像是十六七岁时,当时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进行农业化肥封锁,大家开始自力更生,通过养殖红萍,以田养田,但红萍是浮在水面的,一放水就会被冲走,大家都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陈志坚说,他自己也没想到,他的一次偶然的构思,竟然解决了这个让当时公社和农机厂专家都感到苦恼的问题。
“自己结合务农经验,设计了一个‘压萍机’,公社书记立即将模型送去农机厂,没多久就加以完善,研制成功了,那年全市农业丰收后,我这个不到二十岁的愣头青,第一次在全市农业专家面前展示、讲解我的研究成果,可以说,这就是我追梦路的起点。”陈志坚说。
岁月如梭,五十余载一晃而过,昔日青丝虽变白发,但陈志坚从未停止追梦,五十多年里,一项项研发成果、一株株新品种从他这方1.2亩的小小试验田里走出东莞,奔向全国各地的田间地头。
“东莞东城周屋、麻涌古梅,很漂亮吧?嘿!都是我这里送去的种苗。”陈志坚自豪地说。
陈志坚演示农具操作。(摄影:陈帆)
潜下心来干 岁岁皆丰年
午饭时间,娴熟地冲掉脚上的泥土后,陈志坚回到了家中二楼的独家工作室里。带有年代气息的架柜和书桌上,堆满了各种黄皮资料袋,在小风扇的吹拂下,他认真地记录着刚刚在田间观测的禾苗指标。
中秋节恰值三秋之半,自唐初以来,便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祈盼丰收、幸福的寓意。在田间忙活了一辈子的陈志坚总是会习惯性地在中秋节前后盘点上半年成果,预期下半年的收获。
“今年,我‘转正’了。”完成记录停下笔头后,陈志坚乐呵呵地开始了盘点。但让人意外的是,他觉得最有成就感的并不是他的研究成果,而是正式成为了“中堂镇党员志愿宣讲团”的宣讲员。
“一辈子都在和水稻打交道,现在我已经70多岁了,在继续追逐心中理想的同时,也希望能将岁月沉淀下来的幸福故事,讲给孩子们听。”陈志坚并不是说说而已,其实,早在10多年前,他就从村里开始,向孩子们讲解农业知识,带着孩子们在田间追忆往昔,通过亲历的今昔变化,告诉孩子们,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
近50年痴心研究水稻,陈志坚研究培育了数不清的水稻品种,多个品种得到相关科技认定,并成为在一定面积推广使用的新品种。曾有人笑陈志坚是个只会研究、不懂生活的“傻子”,但他自己并不在意,尤其进入古稀之年后,他对幸福生活的理解也更加清晰明了。
“做了50年的党员,亲眼目睹了党带领着大家过上好日子,老人有养老金和医保,普通人家有车有房,孩子们都免费读书;这些我都享受到了,你告诉我,还要怎样才能算幸福?如今,我只需潜下心来干,每年都有满满的收获,你说我傻吗?”陈志坚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