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应时而作?《中国传统时节绘画展》在粤博开展
  • 来源:云上岭南
  • 作者:黄宙辉 黄苏哲
  • 发表时间:2021-09-27 00:01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黄苏哲

9月26日,由广东省博物馆(以下简称“粤博”)主办的《应时而作——中国传统时节绘画展》在该馆三楼专题展厅展出。

该展以时令季节为线、传统习俗为引、特色藏品为依托,首次将传统时节绘画进行系统地梳理、整合和展示,分批集中展示150多组共200多件展品。该展将持续展至2022年2月16日。

微信图片_20210926204104_副本.jpg

展览现场

展示古人“应时而作”

主办方介绍,古人在春夏秋冬四时中,试图定格时光,于特定节日、时刻里,抒发情感,寄寓美好生活愿景。时间与叙事,落于笔墨之间。他们将这一个个重要瞬间以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应时而作,留下许多珍贵的“时节绘画”。

该类绘画的创作具有明确的时间节点、清晰的主题内容、相对固定的图像模式、切合的使用功能,集文化内涵、美学价值与功能机制于一身,代代相传,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自成体系、独树一帜。

微信图片_20210926191313_副本.jpg

展览现场

“通过本展览,我们可以认识到,传统的绘画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很接地气的。它跟创作的时间节点、民俗和习俗、艺术的关系特别紧密。”本次展览策展人、广东省博物馆副研究员陈栒介绍,本次展览共分为“春萌”“夏舞”“秋兴”和“冬藏”四个部分。

其中,“春萌”部分通过一系列展品,向观众展示生机勃勃的“春景”和人们在佳节中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夏舞”部分展示了从松荫间消夏、飞阁中听泉、荷塘里泛舟、溪河边垂钓,到四月菖蒲庆生,五月龙舟竞渡,钟馗角黍点雄黄的应时画作,突出夏日里的动与静、刚与柔;“秋兴”部分展示层林尽染、蟹肥菊黄、五谷丰登、瓜果飘香的秋日丰收之景,亦有落木萧萧、雁过留声的淡淡忧伤,更有圆月下、高山上浓浓的思念之情。

微信图片_20210926204115_副本.jpg

策展人陈栒(右一)现场导赏

展出齐白石等名家名作

为了让观众欣赏到更多具有代表性的时节绘画,本次展览以粤博藏品为主,同时向广州艺术博物院、东莞市博物馆两家单位商借珍贵馆藏,丰富展览内容。展览将于今年十二月底更换部分展品,分期展示。展出的精品文物包括:《江南春色图轴》(清 杨晋)、《探梅图轴》(清 潘恭寿)、《岁朝图轴》(近代 齐白石)、《秋林道话图轴》(明 沈颢)、《多子吉庆图轴》(清 吕焕成)等。

微信图片_20210926191323_副本.jpg

齐白石的《岁朝图轴》

本次展览还特别开发多款限量文创产品,包括粤博首次推出的“种子盲盒”,以及信笺纸、金属书签、扩香片、冰箱贴、拼图盲盒等9种17款文具类、生活用品类产品。

展览期间还将陆续推出策展人导赏、《明清花鸟画中的祥瑞符号解读》《二居绘画中的南粤时令节气》等学术讲座,“行走广州(十香园)”“清供插花”“宫灯制作”“工笔画”“游园会”等主题教育活动,以及“征灯谜”“猜灯谜”互动活动。

微信图片_20210926191331_副本.jpg

展览现场

相关稿件
粤B2-20040141 新出网证(粤)字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10522
版权所有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