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蓝釉瓶的陶片(来源:南越王博物院)
1997年在南越国宫署遗址唐、南汉第三期遗存中发掘出土了孔雀蓝釉瓶的陶片。这些陶片为瓶、罐类器物的口沿和腹部残片,陶片绿釉偏蓝,胎质疏松,釉质均匀,但由于破碎过甚,未能复原。然而小小陶片,背后却蕴含着海丝文化。据化学成分和形制分析,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孔雀蓝釉陶片是来自遥远的西亚。
经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古陶瓷实验室检测,这些陶片所施釉料成分与中国传统的铅釉系列相异,胎中碱土金属氧化物的含量超过20%,还含有大量的斜辉石,表明其釉料是外来的。而这种孔雀蓝釉在西亚、中亚地区一直使用,早在公元前6—7世纪,在巴比伦城的伊斯塔尔门的外壁浮雕上就出现了鲜艳的孔雀蓝色釉,日后孔雀蓝釉在这一地区更是广泛发展,成为各种器物和建筑装饰的基本色调。
8世纪后期以来,中西海上交通日益发达,海上贸易愈发繁荣,“海上丝绸之路”蓬勃发展起来。孔雀蓝釉陶瓶在我国福州、扬州、宁波、桂林、容县、广州等地均有发现。
来源:南越王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