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洲洋楼,千米花街,古树衬映。因为历史原因,沙面充满异国风情,一座座建筑已成为沙面的一部分,见证着时代的变迁。1996年,沙面建筑群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今天,我们将走进沙面南街48号、太古洋行旧址,品读它的前世今生,传承历史文化和城市精神。
太古洋行旧址(来源:广州市荔湾区沙面街道办事处)
沙面南街48号,建成于1905年,属于亚洲殖民地式建筑风格。占地面积725平方米,坐北朝南,地上3层,半地下1层。
建筑东立面与南立面第一、第二层为券廊式,第三层为柱廊式,廊柱以红砖砌筑,拱券饰带细致,色调淡雅,与廊柱对比鲜明,比例适当,挑檐板挑出较宽。
红砖墙、绿乔木、碧蓝天(来源:广州市荔湾区沙面街道办事处)
该建筑是太古洋行(太古轮船公司)旧址。当时在沙面洋行中,大型的轮船公司有4家,分别是外商太古、怡和、日清以及华南招商局,其中以英国太古轮船公司的规模最大。早在1881年,“买办莫藻泉在沙面租界开办了太古洋行广州分行,经营各种业务。通过与省港澳轮船公司合作,经营航运业,并且在广州兴建码头、货仓等,逐渐成为了广州外资航运业的首位。”当时太古公司有40多艘轮船,在现在的海珠区建成了仓储面积最大的太古仓。太古的船队为了更加醒目,把轮船的烟囱都油上了蓝色的油漆,广州的主要外来物资接近一半由太古洋行来承运。为了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也为了显示自身的实力,太古公司对华商进行了长期的压制,对于华商中最有实力的招商局轮船公司更是如此。在抗战后的民国政府治理期间,甚至以“凡有一招商局轮船进入,则必有一艘蓝烟囱轮船相伴入港”的做法对招商局进行排挤,达到控制广州航运业的目的,一直到新中国成立,这种情况才得到改变。
(作者单位:广州市荔湾区沙面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