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冰,文化学者,专栏作家,文艺评论家。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广州市人民政府聘任广州城市形象品牌顾问。中国小说排行榜评委。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锐批评家、广东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科普专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有影响力学者。著有《浪漫与悲凉的人生》《中华服饰文化》《新媒体时代的80后文学》《酷青春》《这座城,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老码头,流转千年这座城》等。
编者按
透过江冰教授梅州之行,从他的观察与描述,让我们回到客家人“海洋性”,乃至广东“海洋性”的思考上来。让我们看到,梅州客家人似乎正是因为生存需要,正是因为所处地域局限性,正是因为多为中原大家族南迁命运使然,迫使客家人冒着生命危险大胆地“走出去”,从而成就了这个民系的“海洋性”。阅读江教授此文,是否从中获得启迪?
01
从广州发车,两小时进入山区,车行一半,直指梅州。窗外农田平坦,远处青山如黛,视野开阔,景色如画,心情颇好。眼前高速公路簇新清洁,路旁村庄成排农舍,衬着山坡上丛丛树林;
树林之上蓝天白云,白云之下满目翠绿,山丘修竹灌木,远山树木成林。绿色为树,白色为云,蓝天底色,三色搭配,构成车窗外的主色调。
今日小寒,但广东温暖如春,既便进入大山仍无一丝寒意。“要问客家何处来?客家来自黄河边;要问客家居何处,逢山有客客居山”。重山叠嶂,白云深处,就是客家家园。
并非客家不喜平原,而是平坦处已被土著与先到者占住;并非客家不喜沃土,而是资源有限生存竞争,客家没有现成的饭碗。于是,进深山勤奋拓荒,攀大岭重建家园,构成客家生命常态。
黄昏时分,一天晚霞,大山衬托,倍加壮观。朋友圈见北京大雪,遥想寒流南下,几时抵达?暖暖多日,稍感烦闷,期盼冬日清凉。
02
客家人与广府人潮汕人,并称为广东三大民系。现有广东客家人口3000万,占全省人口30%。客家亮眼名片有二:围龙屋与客家菜。广东梅州自古为客家人聚集地,誉为“世界客都”。
客家文化体验第一站,梅州保存最完好的围龙屋星园酒家。他们打出“品客家菜,看客家屋,做客家人”的独特品牌。酒家特色在于经营者就是围屋的继承人。
承德楼围屋奠基于公元1885年,建造人为东南亚梁姓华侨巨商。围屋占地面积3780平方米,双层土木跑马楼结构,三堂二横一围龙,八厅八井十八堂。楼上楼下共有八十三间房间。
每个房间都按不同主题装修,造型独特。文化主题鲜明的宴请厅,大小不一,各具特色。主人告知餐厅好处在于人气养楼,欣欣向荣。
承德楼用心保护,各类大小陈设尽量保持传统原汁原味,充分传达客家风味。仅楼顶维修一项,就用传统阴阳老瓦五十万片,全屋双层83间房,三代工匠师傅维修,最后一代也六十多岁,目前已无传人。
客家菜是中国八大菜系粤菜的一个分支,乡村田园风味浓郁。靠山吃山,临水求鱼。讲求食材鲜美,大鱼大肉兼顾清新时蔬,肥而不腻,爽滑可口。星园酒家对此颇多心得,既承传古法又有所创新。
今晚开席,传统盐焗鸡、酿豆腐和梅菜扣肉“老三篇”主打。盐焗鸡用围龙屋造型大盘,文化符号鲜明;酿豆腐两面煎黄,品相创新;梅菜扣肉风味独特,扣肉入口即化,鲜香滑嫩,本地梅菜香味浓郁且微微带甜,与猪肉绝配。
还有诸多客家菜品丰富多彩,其中印象深刻的是:招牌炒香螺,山坑螺肉鲜嫩,螺味十足;蔬菜显出新鲜优势,完美田园环保印象。艾叶蛋饺,一片清香,山野风吹拂。
肉丸萝卜丝丸双蒸,既粗犷又细腻,肉丸并不将猪肉馅完全做细,萝卜丝则是细丝可口;更有传统蒸味酵粄,按古法甜咸浇汁兼备,满口清香,直抵田园深处。
客家菜极少添加过重过浓佐料,用自然蒜葱调味,讲究养生保健。外形古朴、花色简单,自有一份天然色香味形的纯真特色。加之一壶客家酿酒,暖暖的甜甜的,仿佛轻轻呼唤:家园在,胡不归?
03
黄遵宪纪念馆。黄遵宪(1848~1905)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
黄遵宪在客家文化中地位颇高,梅州老城梅江区称誉“诗画梅江”,诗为黄代表,画为林凤眠。黄的故居前广场保持质朴风格,一尊雕塑庄重而平和。
黄药眠故居。同行作家黄茵的堂叔公,《虾球传》作者黄谷柳是她外公。黄茵颇为兴奋,毕竟血浓于水。故居已旧,但在亲人的心目中,名人形象魅力依旧。抗战时期,黄在此居住一段。
黄药眠(1903—1987),现当代著名作家、文艺理论家,抗战时期在桂林因辅导无数文艺青年,被尊为大师。
解放后为北师大教授,1957错划为右派。故居在防洪坝下,一片老房子,名人故居不少,比如“将军第”等。
诗书继世源流远,孝友传家福泽绵。留余堂,门厅悬挂五个“文魁”牌匾,充分呈现家族科举兴盛。家族中出了现代作家张资平,为“中国言情小说开山祖”,创作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部长篇小说”。
名门望族拥有更多政治经济文化资源,因此对“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也可做肯定性回答。文化承传亦如基因,总在或隐或现中发生作用:悠久而漫长。
没料到梅州老城区有如此之多的骑楼街,民国时代应当繁盛一时。蕴含往昔岁月的各式老店,仍然拥有各自老顾客。
饥饿农耕时代的老食品依然火热上市,芋头条南瓜条切丝油炸,味道都是三四十年前的老味道。客家汤圆热情接待,免费品尝,亦是老味道。
梅州民宿,艺术家设计,文青最爱,小资钟情,移步换景,步步惊心,处处匠心。细细品味,方知日常生活亦可借艺术超越提升,以美学,致生活,美在生活细枝末节中。涌入拍摄团队,一问,电影《围屋喜事》进行中。
林风眠故居,两排朴素民居,其中一间为林住过房间。林祖父父亲均为当地有名石匠,其父工艺上乘,深得赞誉。林在家乡读完中学,19岁赴上海,后留学法国。
林亲侄女林素玲,78岁,身体健康,拿出1991年赴香港探望林老合影,深情回顾:对我们很好,年年亲笔写信,还有赠画。握住老人粗糙的双手,仿佛感受昔日岁月:世事坎坷沧桑,回忆温暖依然。
林风眠文革时自毁作品,恐火烧烟多,将几百幅画浸入浴缸泡烂,抽水马桶冲掉。焚琴煮鹤,不堪回首。后蒙冤入狱,据说捆绑双手,不仅不让做画,连吃饭都低头舐食——但他没有绝望自杀,活到重见天日。
林在世界画坛极有影响,其仙鹤与仕女图拍卖价高达千万。他既做了浙美又做了央美校长,李可染、赵无极等中外名家都是他的弟子。
林凤眠仕女图
他在国内美术界为开创大师,引进裸体模特写生等西方课程。中国美院学生访故居,自觉脱鞋进入,以示敬仰尊重。
04
丘姓村庄,白宫新联村。联芳楼,印尼侨商回乡建设,所有材料来自外国,两个家族合建。建筑有巴洛克风格、伊斯兰风格、客家民居等多种风格。
1934年建。梅江大桥多人集资,耗费1600两银元,而联芳楼由两个家族建成,耗费2400两银元。可惜屋主拒绝外人入内参观,但只看外形,依然可见当年辉煌。
村中出了乾隆皇帝帐前带刀侍卫,官至三品。曾自建一桥,桥前立碑霸气:凡过桥者,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村前小学,四所私塾合并办新学,校门前小山坡,有带刀侍卫练功处。
新联村,牛角屋,1884年奠基,十年修建。隐姓埋名堪與大师照风水设计。依山形,破常规,牛角神奇一撇,围屋并不合拢,却巧妙地与屋后山坡合抱成圆。登高俯瞰,果然如牛卧山间,屋后还有两口古井,形同牛眼。
风水先生预言每个方位有二十年风水,故,东西南北皆有门,依黄历开门,所以门多。每天关门都要几个小时,大戸人家门有机关,常人不知,无法抽开门栓。
当过七年老师的郑文珊讲解细致,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感受一份炽热乡情,她告知;村子挽水西流,通梅江到松口进汕头下南洋,所以此村民形成外流途径,不但人丁兴旺,而且非富即贵,风水极好。
目前已有企业入驻投资,拟将神奇牛角屋装修改建为民宿,再续旺盛风水。
玉水村,曾经古驿道,有当铺旅馆,为几百年货物集散地。潮汕海盐到梅江,由客家妇女从码头挑到江西换米;民国时,男主人多下南洋谋生。松柏楼,康熙年间当铺,门楼高大,墙体坚固。可见,当年驿道驿站市场繁荣。
两棵榕树,村西村东,遥遥相对四百余年,亦是玉水村一个标志。榕树婆婆,红皮无须,树冠若丘;对面榕树公公,枝干雄浑,遮天蔽日。村庄传统农产品三华李,年产300万斤。
竹园堂,有功名,承朱子家训;其间又蕴含红色文化:朱德元帅当年攻打梅州撤退去井冈山,在此过了一夜。另有围屋完整的崇善堂,处于群山环抱小村中心。只见堂前菜畦水井,堂内供案牌位,一片安祥宁静。
72岁屋主人告知:崇善堂是爷爷在旧金山挣钱回乡盖房,但三十多岁被土匪绑架撕票;父亲亦去国外谋生,每年回乡一次,我这辈几个儿女老家长大。如今我的儿女都读书进城,就剩下我与老伴守着老屋。
我欣喜地看到玉水村“美丽乡村”建设初见成果,旅游观光、民宿饮食,更有石斛、花卉、水果、拓展训练基地渐成规模,加上古驿道驿站遗址、红色文化遗址、明清老宅,以及季节性满山李花桃花……
小小山村,青山绿水,满园春色。如今五百年古村焕然一新,前景可观。
客家腌面加三及第汤,标配早餐加客家名牌小吃。难得此店虽小,烹调认真。汤与面均是一小碗一小碗单做,汤料上好,猪肉猪肠猪肝三样,膏汤煮沸加枸杞叶或艾叶;碱面一团团备好,沸水煮熟,猪油葱花拌食。面香汤鲜,亦是童年老味道。其中猪油醇厚,别有一份芳香。
05
客家博物馆,比十年前现代大气。十年前自我指称的那个打不出的ai字下,摆满客家妇女事迹与实物,造成深刻印象:客家妇女乃天下最辛苦女性,几乎承担家庭所有重担,男子似乎就是出外生意或征战。
提升改造后内容丰富,客家来源、特征与影响大为加强。五次南下、重祭礼重祖先重耕读、围龙屋重族群重防御重风水、客家菜、山歌、汉剧等等……显示汉族“衣冠南下”一个族群如何生存并流散全球。
作者江冰教授在客家博物馆留影
梅江区作协主席朱红娜告知:可以南下的大多是世家大族,有经济实力文化传统。所以,客家人大多具有文化底蕴,是文化家族。
唐宋四人对广东影响深远,韩愈之与潮州,苏轼之与惠州、包拯之与端州,刘元城之与梅州。但梅州人内敛,很多人不知刘元城,官位在包公之上,但宣传不多。
几天访问,我对梅州客家侨乡印象深刻。此言不虚:客家人遍及世界,国内五千万,海外五千万。看来,整个广东的“海洋性”恰恰体现在几百年不间断地海外谋生与海外移民。客家“迁徙”不仅局限于华夏,“视野”亦是世界:宏阔而深远。
梅州人从前回乡走香港坐船到汕头,再水路到松口镇,松口镇陆路返乡。梅州人出洋也是延此路线出去。故,有一种说法:客家人“海洋性”与开放性比潮汕人略逊一筹。此说法未得考证,请教各方大家。
蜡像:黄遵宪在写作中
有专家认为:梅州客家人的开放性比潮汕人差一些,普遍崇尚读书、从政,求稳,讲规则,却也有骨子里的软弱。
但另一方面,梅州人视野相比其它客家地区来说又开阔几分,接受新事物能力也较强,并不封闭和固化,这与梅州人敢于走出去,受到新思想的熏陶有关。
作者江冰教授在黄遵宪纪念馆前留影
这,或许亦是今天客家文化增强影响力与传播力的思考起点与有效路径。吾愿与梅州文友共同探讨与实践。
2020年1月6~8日 广东梅州
压题图片为梅州大埔客家围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