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周欣怡 通讯员 霍雨丰 黄巧好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以下简称“南博”)陶瓷主题系列特展之一《发现越窑——上林湖越窑青瓷展》将在南博展至9月3日。该展由南博、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慈溪博物馆、上林湖越窑博物馆主办,广州市普公古陶瓷博物馆协办。
展览展出浙江上林湖越窑遗址出土的越窑青瓷,年代上起三国时期,下至南宋时期,时间跨度长达千年。其中展出的晚唐和五代秘色瓷文物,更是令人眼界大开。
越窑青瓷:历代窑口中独树一帜
如果说青瓷是中华文明5000年的缩影,那么越窑则是中国青瓷史上的关键篇章。越窑窑址主要分布在浙江省慈溪、余姚、上虞、绍兴一带,唐代属越州管辖,故称“越州窑”,简称“越窑”。越窑青瓷烧造历史之绵长、影响范围之广泛,在中国历代窑口中可谓独树一帜。
展览通过“千年越窑”“瓷上丹青”“千峰翠色”“风雅瓷事”“匠心永恒”五大章节,呈现不同时期、不同特点、不同技法的越窑青瓷,将越窑青瓷的千年兴衰与文化内涵一一展现。
据介绍,越窑青瓷始烧自东汉中晚期,它的出现,促使人们的日常用器由陶向瓷转变;在三国西晋时期,越窑青瓷迎来第一次生产高峰,其产量、品种、质量等大有提升,这一时期的越窑青瓷器型气韵生动,充分反映了晋代文人雅士的情趣。
东晋至初唐,是越窑青瓷的沉寂时期,直到唐中期开始复苏。随着匣钵窑具的大量使用,唐代越窑青瓷的质量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越窑作为南方青瓷的代表,逐渐占据中国半壁江山,并与北方邢窑所代表的白瓷一并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唐代“茶圣”陆羽更是高度评价越窑青瓷,他把越窑青瓷的釉色比作冰和玉,远在邢窑之上。
越窑的兴盛持续至北宋初期,北宋中晚期走向衰落。南宋开始,越窑便逐渐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上林湖窑火虽然渐渐熄灭了,但是它所引领的青风雅韵延续了下来,并影响了耀州窑、瓯窑、婺州窑、南宋官窑、龙泉窑等青瓷产品。
本次展览展出的越窑青瓷为浙江上林湖遗址的出土实物,不仅展现了越窑青瓷的千年发展史,还对不同时代越窑青瓷的造型、釉色、纹饰、技法等进行深入解读,结合不同器型对不同时期的熏香、饮酒、品茶、文房、化妆等文化进行阐释。
例如,展览展出了一件北宋越窑青瓷莲瓣纹粉盒。粉盒是古代女子用于盛放胭脂水粉等化妆品的容器,此粉盒扁圆形,带盖,子母口,盖面微鼓,以双线刻莲瓣纹,寓意清净高洁,整体造型似一朵盛开的莲花。瓣与瓣之间廓线明快流畅,图案清晰饱满,浮雕感强。通体施青绿色釉,釉面滋润光洁,是一件集艺术性与实用性为一体的青瓷珍品。
秘色瓷:越窑青瓷中的精品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展出了上林湖遗址出土的晚唐和五代秘色瓷文物,其中包括刻有“秘色”字样的瓷质匣钵。
秘色瓷是越窑青瓷中的精品。“秘色”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诗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名,诗中写道:“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稍晚,在唐末五代徐夤《贡余秘色茶盏》诗名中亦提到“秘色”。可见“秘色”一词最早来源于民间热衷茶事、喜爱越窑茶具的文人雅士。
关于“秘色”的内涵,有说指的是“神秘的颜色”,亦有说是“用于贡奉的品类”。千百年来,人们对“秘色瓷”究竟啥样,众说纷纭。
直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多件秘色瓷实物,才终于揭开了流传千余年的秘色瓷谜底,这批器物是唐懿宗用来供奉释迦真身舍利的精美供器。
明嘉靖《余姚县志》记载:“秘色瓷,初出上林湖,唐宋时置官监窑。”近年来,考古人员对浙江上林湖后司岙窑址的发掘表明,这里很可能就是烧造秘色瓷的重要窑场。后司岙窑址一件瓷质匣钵上的“秘色”字样,首次在窑址出土物中发现。
随着浙江上林湖越窑遗址出土的用釉涂封的瓷质匣钵,又逐步揭开了秘色瓷烧造技术的面纱。
晚唐五代时期的绝大多数秘色瓷器可能都是上林湖后司岙窑址的产品,它创造性地使用了瓷质匣钵,这使得秘色瓷在受热膨胀、冷却收缩时与匣钵保持一致。
同时,使用釉涂封匣钵的接口,能使匣钵内的空气在熔融状态下排出,冷却时接口处的釉凝结,保证匣钵内的瓷器始终处于还原气氛中,从而烧出青绿秘色。
在本次展览中,除了刻有“秘色”字样的瓷质匣钵,观众还可欣赏到五代秘色瓷器盖、晚唐秘色瓷八棱净瓶等秘色瓷文物精品。
【记者手记】
再现中国古代陶瓷的辉煌
文/黄宙辉
本次《发现越窑》展览是南博陶瓷主题系列特展的又一力作。2015年始,南博先后推出《发现邢窑》《美成在久》《吉州窑》《长沙窑》等展览。
作为一个考古遗址类博物馆,南博与中国古代陶瓷的渊源始于1993年——爱国实业家杨永德伉俪将其收藏的200件中国古代陶瓷枕捐赠给南博,随后南博辟建专门展厅,将其作为常设展览永久展出。
自1993年至今,南博在杨永德伉俪捐赠藏枕的基础上不断充实枕类藏品,目前已有枕类藏品700余件,时间上启唐宋下至近现代,蔚为大观。
从2015年开始,南博筹划了一系列不同时代、不同主题的陶瓷展览;到2019年,又结合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展示方法,对《杨永德伉俪捐赠藏枕专题陈列》进行陈列改造升级。这些展览,为弘扬中国古代陶瓷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向观众普及了中国陶瓷的知识。
从南博6年前的《发现邢窑》到2021年的《发现越窑》展览,正好将大唐时代“南青北白”的瓷业格局叙述完毕。“茶圣”陆羽虽有“邢不如越”一说,但两者其实都代表了那个时代最顶级的两大陶瓷体系。不过客观来说,自此之后的1000年里,青瓷始终是中国古代陶瓷的主流,它承载着中国人特有的淡雅、内敛的民族气质。
青风绵延,传承不息。随着满载越窑船只或沿运河北上,或扬帆出海,向世界传播着中国特有的青瓷文明,展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