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西:广东“三个半文化”的半个?
□江冰
编者按
粤西地区的文化是广东文化中比较特殊的一部分,和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这些早已定论的板块不同,粤西文化形态多样,各有千秋,以哪种文化为统摄,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认为是以“雷州文化”为主体,而雷州文化究竟能不能代表粤西地区的文化核心?文化界称广东文化是“三个半文化”,粤西就是这“半个”。究竟它能不能形成独立的文化体系?江冰教授在文中展开了酣畅淋漓的论述,并在在文末指出:“粤西文化是目前广东三大民系文化之外,尚未得到充分研究的一块最具“广东本土性”的地域文化。其远古性、复杂性、丰富性,以及珍贵的独特性,又岂止“半个文化”可以承载”?
粤西指广东西部,包含4个地级市:湛江、阳江、茂名、云浮。总面积约占全省18%,总人口占广东1/5。广东向来戏称“一个省为三个省”,即指广东地域文化分三个特色显著的本土文化板块:广府、潮汕、客家。近年来,粤西地位上升,受到重视。政府承认其为独立的文化体系,也就是粤西文化。
但文化界有一种说法,称广东文化是“三个半文化”,粤西就是这“半个”。此说法粤西人颇为不满,他们认为粤西是独成体系的。确实,我们承认粤西的前提在于,她不仅仅是四个地级市的行政区域,而且是一个文化区域。但粤西文化有没有它的核心?靠什么来统摄?沧海桑田,天翻地覆;这个问题,一向争议。
我对粤西的印象,可谓琳琅满目,眼花缭乱。不似广府文化,以广州为中心,珠三角为区域而耀眼;潮汕文化,潮州历史最长,汕头后来居上,但有潮汕古代八郡为基本版图;客家更不用说,客家领域不仅仅在广东,与福建、江西三省交界之处,有客家广大区域,广东客家以梅州为中心,没有太多异议。
粤西却大大不同。粤西文化在政府文件里,虽以雷州半岛为中心,但其无法统摄高凉文化,云浮六祖慧能的禅宗文化似乎也在雷州文化影响圈之处。还有吴川多种非遗项目,电白与高州互争嫡传的冼夫人文化,以及近代后来居上的湛江法租界文化和茂名石油城文化。此起彼伏,各有渊源。多种文化形态,均不是雷州半岛文化所能统辖或涵盖的。
不妨挑重点文化标志具体说说——
先说六祖慧能横空出世。很难找到什么兆头,或者文化土壤,六祖慧能诞生于今云浮所辖的新兴县。一个大字不识的樵夫,长年给庙宇送柴火,窗前聆听师傅布道,日有顿悟,遂告别寡母,赴湖北黄梅求佛。
初见五祖弘忍场面,至今读来称奇。五祖说:你是岭南獦獠,凭什么求学佛法?慧能颇为自信答道:“人分南北,但佛性并不分南北”。后来,他又在继承人竞争中咏出千古名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六祖慧能最终得传衣钵。但传道历程漫漫,经过许多艰辛,甚至生命危险,最终创立禅宗南宗,并传播中华乃至世界。传世的《六祖坛经》曾受毛泽东高度评价。如此禅宗奇人,与粤西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其人才成长的外因内因,的确是渺渺不可求矣。
再说粤西“冼夫人崇拜”。比唐朝高僧六祖慧能出生年代还要久远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高州俚人首领——誉为“岭南圣母”的冼夫人。她是当地土著领袖,但与汉族官僚冯氏结亲——可谓汉族统治者与当地土著俚人亲密合作的典范。
冼夫人伟大之处,在于整个粤西以至海南岛一片将其奉为神灵,建庙祭祀千年,至今仍有几百座冼夫人庙存世。我曾在高州冼夫人祖庙祭台前佇立半小时,观察所有祭拜男女老少,一律虔诚真挚,与世人拜菩萨佛祖道观有所不同,功利世俗之心明显减少许多。在粤西靠海一片百姓心目中,冼夫人是一位亲切的历史人物:“唯一用好心”——精神实质就在保一方平安,促进俚汉文化友好相处。她是一位懂政治、晓经济、会打仗、有策略、有胸襟的巾帼英雄,顺应天命,成就伟业。其事迹历经千年而影响粤西,地方本土崇拜本身就值得重视。
雷州石狗,粤西一谜。属于雷州半岛——亦是粤西醒目的文化标志之一。雷州人民世代繁衍生息中遗留下的宝贵文化,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创作。整个雷州半岛,据说有一两万只石狗,分布于村庄屋舍、河流田野,随处可见,乃先秦时期当地富有神灵的祭拜物。
我曾经在雷州石狗博物馆参观,一下子看到几百件石狗雕像,震撼力至今难忘。石狗神态各异,千奇百怪,眼神中透露出人一般的神态与情感,艺术创作中的“拟人”状态异常凸显。但,粤西区域广大,雷州石狗作为文化符号亦难以统辖全境。
到了近现代粤西,又有两个地方与时代接轨:一是湛江——法国人占领湛江,误认为就是具世界名声的广州,直接在地图上标示为广州湾——法租界对湛江有深刻的外来文化影响;二是共和国成立后,由苏联专家设计的石油城茂名。茂名年代资历很浅,在高州电白之后。但由于行政区域的划分——成为地级市政府所在地;上世纪50年代石油工业重要地位,也使这座新城快速发展,为粤西新添一抹现代工业色彩。
粤西的复杂之处还在于,既是广府、客家、潮汕文化的边界地,又融汇了千百年当地土著文化。一个历史事实十分明瞭:文化并不似行政区域那么简单清晰,文化交界处常常包含更加复杂的元素,甚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相对广府、客家、潮汕方言齐整统一的状况,粤西方言亦相当复杂,是方言学者研究的富矿。而来自客家,潮汕,广府的语言,又似海浪拍击一般由近而远影响着粤西的方言。呈现出历史上移民迁徙及其文化的不同流向,交叉碰撞冲突融合的状态,比比皆是。
我对粤西的印象在模糊与清晰中沉浮:几个纪念碑式的标志难以忽略,但无法成为今天四个地级市统一的文化标志。同时,她又是广东百越土著受到外来移民挤压后的最后一块栖息地,包含了更多百越余韵与先秦遗响。
脑海中时常铺展一张图画:中原人、东吴人、客家人,潮汕人,他们通过南雄古道、珠玑巷、粤东海航道,或翻越五岭,或航海登陆,奔赴广东寻找新的居住地。人们争夺森林土地河流水源等生存环境,战火连天,械斗不止,致使竞争力相对落后的百越部落原住民——节节败退至粤西海边,并逐步向广西、海南岛以至更远处迁居;一部分人遁入大山,成为壮族、瑶族,黎族、畲族的祖先。粤西的文化包含了更多史料记载甚少的远古信息,文化基因与迁徙轨迹:神秘莫测,变幻无穷。
对粤西文化的初步结论如下:
第一,粤西文化体系复杂,历史源头多头并举,缺少统摄一方的文化符号,更重要的还在于缺少统一的方言。
第二,因为文化多元,所以雷州半岛文化,很难成为核心并统摄整个粤西地区。雷州从古至今,只是粤西文化的一部分而非中心。
第三,粤西原住民,史料少有提及俚人去向。学界认为向广西、海南,以及越南东南亚等地迁徙。其中包含了文化迁徙转移,千年流变的重要历史信息。俚人等少数民族,显然参与并融入了汉民族的历史进程。
史料与考古发现或可双向引证:唐宋后史料少提俚人;宋前后俚人文化特征有消亡迹象。看来多种文化融汇与汉文化影响进程明显。
比如粤西特有的“年例文化”就是以冼夫人文化、雷州文化为主体,受高凉文化、诸神信仰、祖宗崇拜交叉影响,历年南迁带来多元文化与土著文化交融汇合发展演化而成。“拜潘仙”信俗,也为年例注入道教元素。历史人物潘茂名为道士,治病除疫造福一方,因此头戴道观、手拿拂尘的道士身影亦活跃在年例中。今天茂名地名,就源于这位姓潘名茂名的道士。可见,文化融汇色彩斑斓,多姿多彩。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十年来,我访问了粤西许多城乡,回到历史现场,寻找先人气息。谜语般的粤西始终诱惑着我去揭秘。访高州时,就强烈感受古城有一魂魄,难于明言,却隐隐约约,亦真亦幻。南朝时的俚人与冼太夫人,博物馆里的瓮棺习俗从高州茂名延伸出去,俚人是出走还是同化?俚人与黎族壮族有无血缘?千年历史之谜由此铺开,弥散粤西,直至海南广西。
简而言之,粤西文化是目前广东三大民系文化之外,尚未得到充分研究的一块最具“广东本土性”的地域文化。统一规划的广东本土文化资源,不可能轻视粤西。其远古性、复杂性、丰富性,以及珍贵的独特性,又岂止“半个文化”可以承载呢?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粤西魂归何处,中流砥柱何在?如何穿透遥远而繁茂芜杂的历史?说不清道不明的粤西文化呵。
千古之谜,文化不朽。
(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