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鳌金甲葵扇尾,雌鳌银鳞芙蓉雉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焕坤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秋明
“咚……咚……咚咚……”,随着《独占鳌头》音乐响起,广州市番禺区沙涌小学两名四年级男生分别举起雄雌鳌鱼,踩着碎步踏上舞台。平衡步、高低步、弓箭步、麒麟步……他们上下跳跃、左右摆动,模仿鳌鱼在水中的举动,延续鳌鱼舞这项已有600余年历史的民俗。
将他们带入门的,或者说将一批批沙涌小学学子带入门的,是“舞、扎、教、编”四项全能的沙涌鳌鱼舞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幸泽良。近日,羊城晚报记者对幸泽良进行专访。
缘起
耳濡目染下习得全套文化
今年64岁的幸泽良,13岁就跟随兄长学习鳌鱼舞步法,16岁学习鳌鱼扎作,30多岁义务到沙涌小学和沙涌幼儿园传授鳌鱼扎作和鳌鱼舞蹈至今,可以说,幸泽良将一生献给了鳌鱼文化的传承。
在沙涌一带流行的神话传说中,相传在远古时,金、银色的鲤鱼吞下了海里的龙珠,变成鳌鱼,终日遨游大海。一日,一位书生上京赴考,途中遭一群女妖戏弄,只好纵身跳入大海。鳌鱼将书生背驮渡海而去。后来书生考中状元,并成为文魁星。为了报答鳌鱼救命之恩,书生重临大海,为雌雄鳌鱼簪花挂红,点化成仙。后来,结合从浙江传入的鱼灯舞,沙涌逐渐发展出鳌鱼舞,鳌鱼舞所需的鳌鱼头套扎作也兴盛起来。
幸泽良小时候就是听着鳌鱼舞的音乐长大,他的5个兄长有的会扮演鳌鱼和文曲星,有的会敲锣打鼓,有的会扎作鳌鱼。作为最小的弟弟,耳濡目染,他习得全套鳌鱼文化。
扎作
五大步骤各有讲究
说起鳌鱼扎作,幸泽良兴致勃勃地给记者示范:“总体来说,鳌鱼扎作可以分成开篾、造型、糊纸、上色、装饰五大步骤。”
扎作最重要的一步——造型。造型是指用竹篾弯曲固定成鳌鱼的骨架,包括鱼身、鱼尾、鱼鳍、鱼鳃、鱼角等。幸泽良表示,最难做的是鱼角部位,“鳌鱼是龙头鱼身,因此头部有角。左中右三个角呈现向上飞翘的状态,如何将竹篾永久固定在一个弯度成为难题。”对此,幸泽良用火将制作鱼角的多条竹篾加热,弯曲到同一弯度,再扎起。待到骨架成型,便要糊纸。糊纸后,上色最考验眼力和手力。一条63厘米长的大鳌鱼需要耗时20天制成,其中有12天都用来涂色。等到第二次上色干透后,幸泽良会最后再上一层光油,让鳌鱼更鲜亮。鳌鱼扎作最后一步,就是装饰。幸泽良在鳃盖边沿扎绒球,用圆球做鼻子,灯泡做眼珠。在雄鳌鱼上装葵扇尾,雌鳌鱼上装芙蓉尾,鳌身下边系绸裙……如此,一个神气的鳌鱼就做好了。
传承
钻研改良,传播鳌鱼文化
幸泽良表示,多年来他一直在改良鳌鱼扎作。比如通过对材料的改进,成功将50多斤重的大鳌鱼改到了17斤左右;比如给鳌鱼装上马达、弹簧、手电筒等,使鳌鱼做展示时不会单调。此外,多年来,幸泽良一直致力于发掘和培养村中青壮年继承鳌鱼舞技艺,传播鳌鱼文化。
在幸泽良和一众鳌鱼舞传承人的努力下,沙涌鳌鱼舞作为传统舞蹈列为第一批区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沙涌村鳌鱼队多次走上国内、国际大舞台,获奖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