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磊 通讯员 李曼霞
7月20日,第六期“学党史 传经典 推新作”读书沙龙系列主题阅读活动在广州农讲所旧址纪念馆举办,活动现场召开报告文学新作《赤魂·赤土·赤旗——广东海陆丰农民运动群雕》研讨会。
活动由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申霞艳主持,广州市文联领导、专家学者、革命先烈后代等十余位嘉宾出席现场。
《赤魂·赤土·赤旗》由谢友义历时两年创作,是省委宣传部重点项目《红色广东丛书》之一种。全书分为“赤魂篇”“赤土篇”“赤旗篇”,以非虚构的形式呈现“农民运动大王”彭湃领导农民及其武装参加国民大革命,以及红二、四师征战海陆丰的光辉历程,讴歌彭湃及战友为广东乃至中国革命与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高尚情怀。
书中的主要人物彭湃是广州农讲所的创办人之一,曾任第一至第五届农讲所主任。本期活动选择在农讲所举办,既为红色地标增添红色内涵,同时又为红色文艺提供可供依托的历史载体。
以艺术匠心打造红色精品
“红色题材创作永不过时,其间蕴藏的是信仰的力量。”谢友义表示,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是他创作的重要动力,但讲好红色故事并不容易,“红色题材需要忠实于人物原型,而这一点让我在创作中有时感到担惊受怕。”由此引出的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与文学性的融合问题受到与会专家的热烈讨论。
广东人民出版社总编辑钟永宁认为《赤魂·赤土·赤旗》一书的最大特点是“真”。一方面,作者忠于历史事实,使得作品蕴含着强烈的在场感;另一方面,得益于作者澎湃的创作激情,作品字里行间渗透着浓烈的人文关怀。史实与作家的文学激情相得益彰,书籍成功刻画出丰富、立体的‘群雕’形象。
革命烈士彭湃之孙、汕尾市红色文化协会会长彭丹在发言中赞扬谢友义的创作态度。他回忆道:“谢友义不辞辛苦,多次前往汕尾实地考察,和老区群众打成一片,搜集大量的历史资料与鲜活素材。”
广州红色资源需进一步活化
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作家协会主席张欣说:“《赤魂·赤土·赤旗》让我深切地感受到革命先烈的精神光辉,我对‘百岁少年心’这句话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张欣进一步指出,对广州文艺工作者来说,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讲好广东故事和广州故事。“不光是烟火气,红色故事与广州智造也是广州的两大名片。”近现代以来,广州涌现出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的故事值得被创作者关注并充分挖掘。
这些红色故事该如何活化利用?广东省社科院文学所所长钟晓毅认为应该充分利用革命策源地的区位优势进一步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
她建议,要以《赤魂·赤土·赤旗》一书为契机,绘制红色文旅线路图,赋予历史叙述以更加形象可感的载体,进一步传承好、弘扬好广州的红色精神。
“传播是手段,创作是核心。”广州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胡子英进行总结发言。在她看来,广州的红色资源亟待整合与挖掘,作家们应多出精品,“让赤魂得以安息,让赤土热血永存,让赤旗高高飘扬!”